戈健勇

时间:2024-03-16 12:02:39编辑:小简

戈健勇的个人简介

戈健勇(戈建勇),艺名俗子、若木,韬公,号抱月居主,五味斋主,简明楼主,1958年生于天津杨柳青,祖籍江苏淮阴(今淮安)。戈健勇先生是在省内外闻名的著名书法家之一,自幼承家教习书,拜戚庆隆先生为师,受益于林散之、沈鹏、陈大羽、尉天池、言恭达、孙晓云、徐利明诸位名家师友并常相往来,后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终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风格特色

戈健勇先生的书法出入古今,博采众长,又匠心独运,自具新貌,精多种书体,尤其擅长行草及甲骨文。他从汉隶秦篆入手,主工行草,旁袭石鼓、二爨,从《张猛龙》、《张迁碑》、《礼器》、《丧乱帖》、《澄清堂帖》、《孔侍中帖》、《草书千字文》、《自叙帖》、《书谱》等一路走来。这些较为系统的练习,为他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戈健勇先生的楷书取法魏碑,得厚重体格,又有晋人的萧散气息,更兼弘一法师出尘之思,更有晚明张瑞图、黄道周诸人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爽劲。透过奔放而又蕴藉的笔迹,还隐约可见黄宾虹、谢无量、弘一法师等人端倪,有着“童儿体”的稚趣与“方外高士”的逸气……瘦硬的线条、灵动的体势、反差的章法(字矩紧结、行矩疏朗与通篇“上齐下不齐”的组合),构成大疏大密、跌宕起伏、履险如夷的艺术效果。总体风格是不媚俗,不造作,有古意,有拙味,富情趣。健勇以行草之法入篆,追求生动多姿,于审美“二重性”多有颖悟。

戈健勇先生追求正大之气,他的作品洋溢着书卷气与阳刚美,字里行间汩汩奔涌的是个人情怀和美学意韵的涓涓清泉.功力与情性并重,传承与变法相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貌,特别是其行草书,用笔灵动畅达,结体姿态多变,章法依势而生,令人一见倾心,难以忘怀。从健勇的书迹看,讲究情感的抒发,有着极好的“创意”,酝酿多种书体的融合,规整中见活泼、灵动中显沉著,造型极具动感。戈健勇的书法作品,在外拓与内抑、放纵与收敛的对立统一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俊逸而不浮滑、厚实而不呆滞、简朴而不稚嫩、平和而不寡味、儒雅而不躬卑的品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评价他的作品:“健勇的作品以意为主,文人的书卷气很浓,可以想象他的字外工夫是很深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利明教授对戈健勇先生书法的评价:“认为他的书法临古较多,并能日见深入,创作又能“理直气壮”,在尊重古法的基础上自我作主,其气势、力度以及字型意态、墨色变化的丰富,他从晚明几位浪漫主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进而上下纵横,广为取法借鉴,谋求融通。他的书法创作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可以断言,健勇的书法艺术前程,则一发不可收也。我作为他的朋友,期待着他取得更大的成功!”戚庆隆先生评论(著名书法家、戈健勇恩师):健勇跟我相处不少年了,我们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但我们的相处已经忘记了年龄,这里更重要的一点避开年龄相处就非常亲切,因为有许多的为人处世,对社会、对艺术有许多看法,都是非常相似、相通的。观点很容易混合到一起,这里面有很多(看法)我是很尊重他的,在书法这个具体层面上,他跟我讲了一个观点,他是属于内向型的、不张扬,他很愿意甘于寂寞。我当时听到非常顺心,因为书法有两点。一个既有激发审美情趣的激情但是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在冷静思考,面对枯燥的行动当中,所以我内心认为他会有很大的成果。他在书写人生、书写他自我表现的心态。他的书法,第一,舒展。这个舒展就是心胸,人的心胸要大。第二就是在整个运作过程当中,表现了一个对力的理解,对整体的分布来体现对美的追求,这样的起头,这个内涵都相互连贯的。写得真好。一个作者的内心化,所以他应该以后会有大成就,因为他说心里话、常常把心里对世界、对人、对社会各种认识的提炼加深、提高,那他书写的内容肯定是丰富的、也会被人认可的。李啸评论(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健勇是我的长兄和好友,我们相处多年。他非常重视和外地书家的艺术交流,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他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艺术,书法发展到今天,它不仅仅是一个书斋的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书法的信息对每个艺术家来讲,都会带来很多现代的元素,各地重要的展示活动、各种艺术名家创新的动态,我觉得都是值得艺术家去关注的。从健勇的艺术本体来讲,他首先是非常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无论从他的行草书还是从他的甲骨文,最近他所重视的侧重点发面,我觉得他的传统的书法修养方面,都是很深厚的,这个在当今的中青年书法家里面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健勇也形成了自己书法艺术的独特的面目。比如他的行草书,他既继承了传统的秀逸俊美的成分,又穿插了很多碑学的一种厚重、一种雄强的东西,在这点上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 戈健勇先生在书艺上勤于钻研、勤于探索,书道上勤于顿化、勤于感悟,多年的书法创作,不仅让他在黑白线条间感受着艺术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在对人生的理解上,他也从这看似简单的点线笔墨间,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诗情。做真人,写法书,弃虚名,从平淡。他把书斋名“五味精舍”改名为“抱月居”,就体现了他对书法创作和人生态度的质的飞跃。“挟飞侠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再拘泥于作品表象的艺术趣味,着力展现作品内核涌动的艺术灵思,在诗的品质里,由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癫狂。戈健勇的诗意笔墨,以酸甜苦辣咸这人间五味作阶梯,一步一步体验着书法创作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快乐。戈健勇先生的书法是他心灵的迹化,体现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点画、用墨、贯气、骨力和结构、章法、意趣、精神上潜心专研,探访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力求和而不同,戈健勇先生认为一幅好的作品除却品相上的高雅,结字、章法上的匠心和用墨上的独到都很重要,哪怕是印泥的色彩、印章的内容和形状、纸张的选择都应该和所书的内容及自己的心绪气质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在彰显个性特征的同时,使作品具备局部的机敏和整体的大气,从物化的表层上升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层面。

戈健勇先生钟爱行草书,是因为行草书所表现的节奏、韵律、情绪、情调等感知,通过线条的刚柔、轻重、穿插、搏动、虚实的对比,能使人获得飘洒灵动、风生水起的心灵震撼。在包容万机的宣纸上,或水墨、或宿墨、或涨墨、或焦墨,在浓淡枯涩间应时而变,不作拘泥,使其创作的作品层次更明晰,内质更丰富。他读殷商甲骨和《毛公鼎》以学其内涵和笔力,他研二王法帖以学其灵动和严谨,上追秦汉,下涉明清,手摹心追,仔细品研。他读当代书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和弘一法师的行楷作品,仿佛看见一个清癯的白髯老者,仙风道骨般拄着竹杖走在深山中的感觉。思想上的禅和悟,生活里的空和透,使他的书法不断走向成熟、走向高远。书山有路勤为径。更深月夜中,书斋里充满诗情的执笔行走,是戈健勇先生人生的快意。生命中有明月相伴,那缕清辉给他带来的浪漫和宁静便显得旷达和年轻。在戈健勇先生的心中,生命中的风雨,也许是最美的曲线,这其中的爱和恨、喜和泪,才让人刻骨铭心

书画成就

由于戈健勇先生刻苦钻研,多拜名家,故成名较早,三十年前即在江苏省淮安、泰州,连云港等地举办个人书展,曾受邀为全国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书写碑文,为洪泽度假村、老子山等省内一批著名旅游地题写匾额。其作品多次参赛获奖并人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等举办的国内、外重大展览,并首批通过了国家文化部ISC2000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比利时、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曾获得淮安市政府首届艺术奖,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书法)艺术明星称号,有部分作品被国内部分文物馆院收藏并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并受邀担任国内多家艺术机构重要职务。

作为艺术名品,其部分作品还被收入《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品集》、《中国书法名家墨迹选》、《当代书法家大辞典》等数十部全国性专集,更有作品入选黄河碑林、神墨碑林,炎帝碑林,清风书壁,广东西山碑廊等并被刻石勒碑,应邀为亚运会基金会捐赠书法作品24幅。近年来,戈健勇先生在书法艺术上始终勤于耕耘,先后出版了《戈健勇书法集》、我国著名东方艺术、文化和世界艺术、碑林文化推介机构《东方画廊》还专题推出当代江苏书法家《戈健勇书法》专辑。

翰墨表期盼
长卷显真情戈健勇“美丽淮安”
《行草长卷》捐赠仪式昨举行

晚报讯 16.5米长、洋洋洒洒千余字的行草长卷背后,是一位书法家对“美丽淮安”梦想的期盼和心声,昨日下午,著名书法家戈健勇将其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美丽淮安”《行草长卷》捐赠给淮安市博物馆。

戈健勇祖籍淮安,1958年出生于天津,为当代江苏省内外著名书法家之一,他曾荣获淮安市政府首届艺术奖,并被授予“书法艺术明星”称号。戈健勇师从著名书法家戚庆隆,擅长行草及甲骨文。此次捐赠给市博物馆的“美丽淮安”《行草长卷》所书内容,为淮安市副市长唐道伦为《美丽淮安》栏目撰写的创刊词,文章希望将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的淮安,建设成为景观优美怡人、生活便捷舒适和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都市;希望通过《美丽淮安》栏目的建立,推进政务公开,搭建网友自由交流的平台,大力提升淮安城市特色、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将淮安建设得更美丽。该长卷洋洋洒洒千余字,其线条的锤炼、结体与章法的经营,可谓浑然天成,体现书法家成熟的书法艺术面貌,是一幅难得的精品力作。

据市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美丽淮安”《行草长卷》既能给人带来书法艺术上的视觉享受,又因其作品的内在意蕴给人心灵的感悟,因此,无论从书法长卷的艺术形式,还是从“美丽淮安“的艺术主题来看,这幅作品是珍贵而独具特色的,将极大地丰富淮安市博物馆当代书画作品的收藏内容。 晚报记者 曹盈 通讯员 陈永贤

读戈健勇先生所书《美丽淮安》长卷

胥广福

《美丽淮安》栏目创刊后,健勇研读之余,心向往之,寓之笔墨,从而成为洋洋洒洒千余字、舒舒展展十多米的书法长卷。这既不是古代经生穷年累月随意抄写,乃至卷轶浩繁了无兴味;也不是纯然展示笔情墨趣,聊作个人案头雅玩――而是挥翰写心,表达生于斯、长于斯的540万市民对“美丽淮安”梦想的热切期盼。

健勇的长卷当然是“规定动作”,可线条的锤炼、结体的经营与章法的浑成自是其多年风貌的折射。从中看出对二王书风浸淫良久,轻盈舒放的挥洒,营造了优美氤氲之气,让人如入桃花林中,不觉落英缤纷。而点画摇曳之间,更有晚明张瑞图、黄道周诸人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爽劲。透过奔放而又蕴藉的笔迹,还隐约可见黄宾虹、谢无量、弘一法师等人端倪,有着“童儿体”的稚趣与“方外高士”的逸气……瘦硬的线条、灵动的体势、反差的章法(字矩紧结、行矩疏朗与通篇“上齐下不齐”的组合),构成大疏大密、跌宕起伏、履险如夷的艺术效果。正如明人陈献章所云:“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溢焉……”读健勇书法如欣赏高潮迭起的大戏,引人入胜,不能自拔。

书肇乎自然,既是取象天地万物,也是情感“内宇宙”的蜕化。这幅长卷呈现的勃勃跃动之态,形迹背后是生命节奏的漾溢,是艺术功力与情感律动相融后生成的独特况味。蔡邕云“书者,散也”,“散”就是“不自检束”,进入抒情状态。可以想见,健勇在创作时一如林散之所言:“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形质既具,性情见焉。萧散灵动的作品气息,是书家高蹈情怀与真挚人格的汩汩奔涌。健勇雅好翰墨,却自称“俗子”,仿佛置身红尘,在弥漫的雾霾里拨响净洁的莲韵。他对书法矢志不渝,勤耕不辍,书斋取名从遍尝“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斋”,到“清夜无人月作伴”的“抱月居”,无不昭示其为人的通透与执着。而正是“素心若兰”,不但让他收获书艺的硕果,还赢得诸多良师的厚爱与亲炙、同道的敬重与欢洽。

唐道伦先生论及美丽城市,强调景观既要优美怡人,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其实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既合乎法度,给人视觉愉悦,又讲究内在意蕴,予人心灵启悟。而这根神奇的导线贯通两极,才让健勇在“余事书法”与“交通事业”间“灼灼其华”,实现诗意地栖居。而“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语)的芸芸众生,期待的正是“诗意地栖居”――这样的愿景,不正是“美丽淮安”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报》特约撰稿人)

上一篇:黄月英

下一篇:何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