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照安的个人简介
黄照安,男,黎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什磨村人,海南黎族地区唯一身兼黎族乐器的收藏者、制作者、演奏者和传承者的人。2018年5月16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简介
黄照安,男,黎族,1960年生,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什磨村人。长期在保亭县工商局工作,任所长、工会主席。他是黎族地区唯一身兼黎族乐器的收藏、制作、演奏和传承的人。[1]
生平经历
黄照安儿时喜欢上黎族乐器。他经常深入保亭、五指山和陵水等市县的黎族村寨,搜集、挖掘各种黎族传统乐器。每每听说哪里有乐手,他就往哪里跑,不管山高路远;每到一处,每找一人,他都虚心请教。家里,桌上摆的,床头放的,客厅里立着的,全部都是各式各样的黎族乐器。黄照安和乐队在演奏黄照安家里简直就是一个黎族乐器的博物馆,独木牛角鼓、古老的牛角号、叮咚木、哩咧、灼吧、口弓、哔哒、口拜,以至于从来没有见过的乐器,一件件乐器透着古朴与原始,但每一件在黄照安的手里、口中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房间里的20多种、200余件乐器每一件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的爱。
在黎族地区,许多传统乐器已经难得一见,独木鼓、叮咚、哩咧、口弓等,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器乐,如今已经散落难寻,黄照安却收集了上百件黎族乐器,并且都能熟练地演奏,现在有些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乐手,都曾经是他的学生。如今有些黎族传统乐器的生存土壤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是一种文化符号,黄照安成为这种符号的记录者与传播者。
叮咚是黎族最为古老的单人打击乐器。黎族先人在深山刀耕火种点播山兰稻,在山兰园里建守寮,吊起两根大木杆,以击杆声驱兽保护庄稼。黄照安从小就跟随父亲看守山兰园,叮咚叮咚清脆的击木声音让他一生难忘,后来叮咚木、郎灼铃,这些来自生活的用具,经过黄照安改良后,搬上了舞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乐器也先后在海南大型歌舞剧《达达瑟》、《黄道婆》上亮相伴奏,反响非凡,现在成为黎族乐器打击乐中的重要角色。黄照安为黄婷丹个人演唱会伴奏为了让这些乐器搬上舞台,黄照安不断地研究和改良。为了让改良的乐器能够很好地演奏,1999年,黄照安在保亭响水镇组织了一个26人的演出队伍,组织村民学习演奏黎族乐器。当时老百姓对一些乐器还是有些陌生,看见昔日守山兰的叮咚,挂在牛脖子上的牛铃,扔在田边的牛角,都成了乐器,大家看着这些东西就开始笑,但这些在黄照安手里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村民们渐渐接受了,就这样,黎经过不断改良,黎族传统乐器最终全被他搬上了舞台,奏出了真正的交响乐。
[1]
成就荣誉
黄照安已经搜集、挖掘出黎族传统乐器利列、口弓、伦、灼叭、叮咚、牛角胡、椰胡等吹管、打击、弹拨、拉琴乐器四、五大类50多种,成为一笔难能可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黄照安在工作之余还认真捡拾梳理,与人合写了《黎族乐器集锦》一书,发表了《黎族乐器现状与改革》、《黎族乐器“哩咧”的起源与演变》等文章。
2018年5月16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社会评价
日本大阪大学人类音乐学教授西岗信雄和美国音乐作曲指挥家张鹰,先后远渡重洋拜访黄照安,并将他制作的利列、排箫和牛角号等买了回去。海南省歌舞团、海口市艺术团也购用了他自制的黎族乐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海南电视台以及《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相继介绍了他抢救黎族传统文化的酸甜苦辣和成果。
[1]
黎族乐器传承人黄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