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典鑫

时间:2024-03-12 02:34:37编辑:小简

侯典鑫的个人简介

侯典鑫从事书法篆刻创作,长于篆书,精于小楷,主攻篆刻,作品入展第二届全国篆书展、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等。

人物生平

典鑫,男,1975年出生,供职于安阳市公交总公司。师承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徐学平、 李刚田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特聘书法篆刻家,殷契印社副社长,第十二届安阳市政协委员,《书法报》安阳工作站站长,濮阳市美术馆特聘书法篆刻家,安阳市文峰区书协副主席。其作品入展第二届全国篆书展、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并被多家国内美术馆、博物馆、碑林收藏。《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篆刻》、《美术报》、《 安阳日报》等专业报刊曾多次专题介绍,是当代中国青年书法篆刻界翘楚。

个人作品

《侯典鑫篆刻艺术作品集》

个人生活

侯典鑫:玩出来的篆刻家

作者:路工

一看题目,估计就会有人发表不同意见,篆刻是一门艺术,学习篆刻需要的是勤奋、刻苦,玩能玩出个啥结果来?

嘿,你还别说,侯典鑫的篆刻还真是玩出来的。他把写字、刻印都当成玩,高兴了就玩几天,不高兴就不玩了。如今,他刻的印章不仅受普通百姓欢迎,而且受到全国篆刻名家李刚田的称赞,还入选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钟繇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能玩到这种程度,不容易。

侯典鑫,38岁,河南省台前县人氏,业余爱好书法、篆刻,现任殷契印社副秘书长。典鑫的爷爷是他们村文化程度最高的秀才,而且是乡村书法家。凡村里的红白喜事,大都是他爷爷出面主持,春节时全村春联的书写更是义不容辞。其父学习成绩极好,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和毛笔字。人常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侯典鑫从小看爷爷写春联,觉得挺好玩,便跟着爷爷用毛笔在红纸上画。爷爷一看,写得还真有几分模样,于是就试着教他如何执笔,如何运笔。不久,爷爷不少写春联的任务竟由他代劳了。但侯典鑫是个天性好玩的人,干什么都凭兴致。虽然有时候玩得还真像个样子,可惜玩几天就兴趣转移,去玩别的了。

他开始玩篆刻是在安阳王家岭上初三的时候。他把钢锯条磨成刻刀,在橡皮上刻,在麻将上刻,在晒干的胶泥上刻,在砖头上刻。他无师自通,刻的橡皮印及后来的胶泥印、麻将印、砖头印,竟然有不少在报纸上发表。

初中毕业,他进入安阳职业中专学习美术,毕业后参军到云南。因为字写得好,到部队直接就进了机关。他在部队不管干什么都是一学就会,一干就成。他开始是当电影放映员,有一天他突然想玩新闻报道,就照着别人的文章比葫芦画瓢,第一次写了一篇新闻报道,没想到还真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第一次拍了一张新闻照片,又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样,他一不小心就玩成了部队的新闻报道员。当然,玩篆刻还是他的最爱。在部队,他幸遇当时的昆明市书协主席、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段雪锋先生,得到了先生的精心传授和指导。时间长了,他成了战友眼里的四好军人:印好、字好、文章好、照片好。

我和典鑫相识是在十多年前。那年,有一次我到市公交公司参加笔会,安阳的篆刻名家徐学萍指着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对我说:“他叫侯典鑫,公司办公室主任,印章刻得不错。”原来,典鑫退伍后一直跟着学萍兄学篆刻,印艺又有很大进步。我当时是市书法家协会的秘书长,又和学萍在一个单位,此事却一点也不知道。我当即看了他的印,果然不错,就说:“你怎么不参加市书协的活动?”典鑫有点不好意思:“我就是玩玩,刻得少,刻得不好。”“你多刻几方,参加一下省里的群众书法篆刻展。”人没压力轻飘飘,他不参加则已,一参加便入展,不久就被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3年,他又玩上了文房四宝店。店虽由其妻经营,但毕竟他是内行,业余时间少不了前去张罗。我时常到店里买些笔墨宣纸之类,在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笔、墨、砚、印石的柜台中,有一块地方摆放着典鑫刻的印。这些印刻得虽然还不够老到,但线条爽利,布白恰切,显示出清新雅致的风貌。典鑫说:“有些人来求印,我就晚上为他们刻几方。”他把印稿拿出来让我看,我顿觉眼前一亮:“不错呀,又比过去刻得好了,回头给我刻几方吧。”“我是刻着玩,你的印我可不敢刻。”2007年,典鑫当了公交旅行社经理,工作一忙,操心多了,玩心没了,店关了,印不刻了。

2009年11月,典鑫见到全国一流篆刻家、书法家、理论家李刚田先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侯典鑫的印艺大进。在这之前,典鑫只是凭感觉刻印,自己觉得怎样好就怎样刻,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刻,他不一定能说清楚。自从认识李老师后,他突然一通百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人有所悟,就想赶快付诸实践,典鑫这才觉得应当把刻印当成一件正事来做。虽然他依然还在玩,但理性增加了,下功夫的时间多了,感觉和理性一结合,艺术上也变得一顺百顺。

两年前,我和典鑫去山东,路上谈及经济、社会,典鑫侃侃而谈,所谈颇有深度。典鑫涉猎广、见识多,并未将知识囿于书法篆刻一域,这大大开阔了他的心胸,加深了他对艺术的理解。今年春天,我应邀到他的篆刻工作室小坐,他将他的印稿拿出来让我看。此前我已得知,他的篆书入选全国第二届篆书展,心里有点吃惊,没听说过他练字啊,怎么突然就入展了?后来才知道,他是临阵磨枪,只练了两天篆书,就写了一幅作品寄了出去。一写就入选,这人干啥真跟玩似的。这次看他的印稿,又让我吃惊不小,确实印艺大进啊!我忍不住说:“不错不错,这一次你得给我刻几方印。”“行!”典鑫答应得挺痛快。

前不久,典鑫把刻好的印交给我。一方是朱文引首“书中岁月”,一方是白文姓名印“路工之玺”,一方是朱文闲章“六十耳顺”。典鑫的印注重传统,师法百家,于西泠八家和黄牧甫用功最勤,又受李刚田先生影响,形成了洁净挺秀、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这几方印用刀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在爽利清秀中不失厚重与韵味。线条自然,有时虽稍事雕琢,犹如大家女子,略施粉黛,于天然娴静中更见一种风韵。印面布白巧妙,疏密得当。更重要的是,他的印格调典雅,无稍许村气、野气、尘俗气,观之如清风拂面,这在当今浮躁浅薄世俗气弥漫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看着这几方印,我心中不禁感叹,一个玩心颇大的人,把篆刻玩到这种水平,实非常人所能比也。

典鑫是一个心智十分灵秀的人。他没有整天闷着头去刻、去写,凡事一点就透,一看就通。好的东西只要一过他的眼,立刻就能记在脑子里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他把更大的功夫下到了思考上,喜欢逆向思维,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他的篆刻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正像他所说:“我是一个用脑袋走路、靠思维吃饭的人。”

话说回来,艺术这东西,不下点笨功夫,全靠玩怕也玩不到很高的层次。典鑫灵秀过之,但勤奋不足,借古代书法理论家王僧虔一句话:“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游艺于方寸之野

――记古都安阳青年篆刻家侯典鑫

作者:刘臻仲

辛卯桂月,古都安阳一家知名度较高的文房极品专营店内,素壁之上悬挂着当代篆刻大师李刚田先生的印拓挂轴,与其并列悬挂着的是安阳青年篆刻家侯典鑫的篆刻作品。这轴印拓清刚典雅,刀法老辣,线条爽健,引来诸多方家评头论足,啧啧称誉。

侯典鑫在少年时代就迷上了篆刻。正字反刻,易笔为刀,何其有趣!于是,萝卜和橡皮成了他初试牛刀之物。既长,可治印。汉字之造化美,本身即艺术,倘复以刀为笔将其艺术化镌入方寸之内,这样文字就有了更多讲究,如字法是否正确,章法是否允当,刀法是否娴熟,线条是否老辣,处理是否合度,经营是否缜密,此即篆刻艺术魅力之所在,亦令典鑫在中学时代更加痴迷于篆技之原因。

艺术是嘛儿?用天津话说,艺术就是玩意儿。任何玩意儿皆智慧之结晶,摆弄玩意儿需要天分,爹娘所赐之脑袋质量必为上乘。有些从艺者态度不为不正,用功不为不勤,但无论如何苦心经营,甚至终老亦无大成,此即天分使然。作为书法门类中的篆刻,也是需要天分的玩意儿。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不胜其数,但真正能称得上篆刻大家的却寥寥无几,说明篆刻这种玩意儿着实不易,决非什么人都能玩儿得转。平正欹侧,分朱布白,因机变化,方寸弄巧,篆刻艺术诚所谓“戴着镣铐舞蹈”,非有大智慧、大功夫者不可为之。

侯典鑫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青年篆刻家。他聪慧、灵动,天分高,擅通变,极有艺术方面的造就潜质。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徐学萍先生桃李满园而独钟典鑫,他经常这样向别人夸奖自己的高徒:“典鑫聪明,禀赋好,他的印很见功力。他奏刀无论冲切总能利落工稳,线条流畅,浑然天成;而且布局巧,构思妙,配字讲究疏密、穿插;笔画刚柔、曲直处理得当。在治印风格上,他承袭浙派但不囿于浙派,他的印面或清丽典雅,或新颖别致,各有意趣,颇具大家风范。”

而著名书法家刘颜涛与侯典鑫亦师亦友,交之频,知之深,他对侯典鑫的篆刻艺术评价颇为中肯:“典鑫习印,出手不落凡俗,入门既得高格,盖获益于当代篆刻名家徐学萍先生亲授也。其早期以浙派为之,近年则受李刚田先生印风影响,而上追黄牧甫,复以薄刃冲刀之法。无论切刀,还是冲刀,都能做到远离u2018琢气u2019,力忌u2018硬u2019、u2018软u2019、u2018板u2019、u2018滑u2019、u2018滞u2019等流弊,此足见典鑫在篆刻艺术上的聪慧。”

作为篆刻家的侯典鑫,被前辈大家屡屡首肯,这不仅因为他天生慧敏,更在于他对篆刻艺术的痴迷和执著。从中学时代起,他就沉浸在篆刻艺术的苑囿中,辛勤耕耘,种植希冀,始终不渝。1993年戍边至滇,大西南秀丽的高原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陶冶了他的艺术情操,而部队的新闻工作经历也增强了他的艺术素质,当是时,复得昆明市书协主席、滇云印社社长、篆刻家段雪峰的悉心指教,段氏乃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尚浙派,对于侯典鑫的篆刻归宗守道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其从篆刻的作品形式到审美思想,宗法浙派的旗帜得到了确立。其艺术道路肇端即入正途,故其篆技精进,作品屡见于《云南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书法报》等报纸杂志。

解甲后,他有幸仿效程门故事,得邺下篆刻大师徐学萍先生亲授并名列殷契印社副秘书长,师友同仁,促膝悟道,契技大进。印从书出,书法是篆刻的基础,因此举凡商盘周鼎,诏版古玺,秦碑汉碣,其无不广为临摹,而对学萍先生所传绞笔涩进之篆法颇得要领,故能书,临池濡毫,腋下生风。泰山刻石至有清法帖,神迹所寄,心摹手追,酷暑严寒,未尝暂废。临榻必读《篆刻学》、《中国印学史》等篆刻理论巨著,以致梦呓亦契事,贻笑妻女。典鑫方当壮岁,且为单位之中坚,工作非常繁忙,少有静心创作时间,然其痴迷篆技之心未曾稍减,旅途之中、业务余暇、餐饮前后,或就地划沙,或打腹稿,见缝插针,惜时如金,寄情方寸,每每忘情于物外。

艺术之功成名就,不师前人,不承传统,完全依靠自我,可谓痴人说梦。或不辨东西,瞎摸乱撞,亦终难成大器,唯立于巨人之肩,所见乃远,所见非俗,此即聪明与愚笨所择之不同。典鑫之聪明在于其选择艺术道路之起点高,归宗浙派而独崇黄氏,不及其余。所谓黄氏,即晚清篆刻巨擘黄士陵,字牧甫,是中国近代篆刻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继承浙派并光大之,终究成为一代宗师,是与吴昌硕并立于世而为印人仰止的两座高峰。侯典鑫痴迷于黄氏篆刻,搜罗印稿,潜心揣摩,爱屋及乌,当代承黄氏之衣饰且有大成者如李刚田等之印谱亦爱不释手。并数致书沪上篆刻名家当今浙派第一高人江城之先生,请教浙派篆刻真谛。江先生认为侯典鑫作为一个中原篆刻家能够钟情浙派印学并深得其精髓,稔熟其技,非常难能可贵,并对典鑫之创作给予认真指导,对其印拓一一圈点评价。

典鑫篆刻至今积二十余载,其从既定的审美角度解读前贤变法先哲,追摩传统而不因循,撷取众家之长,达到融会贯通,而终脱窠臼,自创新格。尤长于布白,方圆并用,变化不可方物。印面中诸字穿插错落,和谐自然,于工稳中见变化,于率意中存妙趣,于平正中见流动,于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亦无妄怪之失。浙派末流用切刀往往成锯牙燕尾,不足取法。而典鑫每作一画,都径行取势,手眼明快,斩钉截铁,起讫划然,奏刀立就,一气呵成,绝不作断断续续之刻画,亦无三番四复之改易。操刀之易肖乎笔妙,明快、酣畅、光洁、爽健之线条致印格清刚挺拔。躬耕与收获成正比,其成就得到篆刻界同仁广泛认可。殷契印社社长王景强及洹上篆刻家任天顺、王兆卿、丁国朝等同门由衷称道其艺术天分及造就。当代著名篆刻家李刚田先生对侯典鑫的艺术成就亦颇为嘉许,认为侯典鑫的篆刻作品工稳到位,通灵典雅,不俗气,倘能在秦印中多加体会,并融会黄牧甫,假以时日,其艺术前景不可限量。作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杂志的主编,李刚田先生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侯典鑫的篆刻成就也引起了《篆刻》、《美术家》、《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的关注,纷纷辟出版面予以报道、介绍和评点。

许身艺事,未有耽之而不工者,典鑫耽于篆刻如此,未来之所造可以想见。

上一篇:胡静[黄梅戏演员]

下一篇:洪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