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琪芳

时间:2024-03-11 07:54:03编辑:小简

华琪芳的个人简介

华琪芳 字方侯,号末V,南直隶无锡人。明末官员。 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少詹事。曾协助魏忠贤纂修《三朝要典》。思宗即位,魏忠贤自杀死,华琪芳因此被罢官,常感叹说:“吾不纂修三朝要典,今相矣”。明亡後不仕,以吟诗自娱。著有《宜博集》等。

资料

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少詹事。曾协助魏忠贤纂修《三朝要典》。

经历

思宗即位,魏忠贤自杀死,华琪芳因此被罢官,常感叹说:“吾不纂修三朝要典,今相矣”。明亡后不仕,以吟诗自娱。著有《宜博集》等。

生平

试又拔得一甲殊荣,授翰林编修。当时正是奸臣、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朝中正直有作为的大臣都一个一个地被排挤掉。魏忠贤令翰林史官顾秉谦、黄立极等纂修颠倒黑白的《三朝要典》。当时华琪芳也参与了此项工作。随着思宗的即位,魏忠贤的倒台,《三朝要典》一时成了划分忠奸的标准,华琪芳因此被罢官。

后记

每思此事,华琪芳感叹地说:“假如我不参与纂修《三朝要典》,现在也可以为相了。”足见失足一时,遗恨千古。华琪芳历官少詹事,罢官归乡后,决意终身不入仕途。在乡居庭院内他侍养着一只仙鹤,每每歌诗吟咏,自娱自乐。年49岁卒。

华姓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孔子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

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

出自少数民族

上一篇:计凯歌

下一篇:纪国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