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贶予

时间:2024-03-11 04:00:45编辑:小简

顾贶予的个人简介

顾贶予(1881-1955),原名偿基,南通市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爱诗辞。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为附生, 与同城的徐益修、曹勋阁、顾怡生并称为南通四大才子。 废科举后,顾贶予进入南菁高等学校预科、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攻读。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江苏省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崇敬中学(今市十三中),女子师范、商业中学(今 市十二中)等校任语文、文学教师,平时教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

人物简介

顾贶予名偿基,自号幻公,又号愧父,生于通州(今南通市区)的科第世家。在废科举后,顾贶予进入南菁高等学校(即原南菁书院,现南菁中学)。后又进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攻读。以后即终身从事于教育事业。从1920年起,史维藩任南通中学校长期间,即进入学校,而后直到抗日战争之前王仕侃校长期间,一直在校任教国文、群经要义等科目,是当时的首席教员(即类似以后的中学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以后也曾在本市崇敬中学、女子师范、商益中学、崇英中学等校任教过,是南通市国文教学的名教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顾贶予不甘日寇之侵略与奴役,坚持民族气节,离开南通城,辗转于南通县乡间,坚持教学。苏北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后,顾老转向从事抗日教育,跟随共产党、新四军,积极于抗日民主教育的行政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邱升中学,苏皖边区二分区联合中学、四分区联合中学、九分区南通中学等校的校长职务。并任南通县参议员,被公认为是“苏中八老”之一,是苏中知识界优秀代表人物之一。直至1955年5月七十四岁时因病逝世为止,先后任南通中学校长十年之久。

工作经历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任通海五属学务公所与通州劝学所学务总董数年。

1924年至1927年任南通县教育会长。先后在通师、江阴南菁中学、省立七中任教。此外,南通中英学塾(崇敬中学前身)、崇敬中学、女师、商业中学、崇英女中等校也争相延聘。

1938年南通沦陷前夕,先生不甘为日伪奴役,举家迁居如皋东乡马塘(今如东县境)。先后任教于迁校后的崇敬中学和新设立的邱中学。

1941年秋,日军对苏中根据地“扫荡”,在艰难的环境中临危受命,授受苏中行署委任,出任邱中学校长。先生在日伪“扫荡”、“清乡”期间,率师生先迁校于大王庙复课,再迁魏庄,三迁太平庄,在如中(今如东县境)双甸、岔河地区坚持抗日民主教育。

1944年春,日伪对苏中地区进行“扩展清乡”,斗争更为残酷,苏中行政公署决定将辖区内各县中学迁至东台三仓鲁灶庙,与薏柚醒А⑷绺拗醒б辉骸⒍杭白鲜醒У刃:喜⒔ǖ诙姓现醒В笕只榈谒男姓C暗谒男姓现醒А保岁苡璧H涡3ぃ诜慈瘴薄扒逑纭倍氛谐懦至丝谷彰裰鹘逃熘模髁⒘私逃ぷ髡叩陌裱J悄晗模谒罩薪逃せ峄嵋樯希艿铰≈乇碚茫牍蒜⒂诰粗热吮挥岢挚谷彰裰鹘逃摹八罩邪死稀敝弧

1945年9月至1949年1月,顾贶予任解放区苏皖边区南通中学校长。

1949年2月任建国后南通市公立中学(即本校)首任校长。后继任苏北南通中学、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

革命活动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南通各法团、机关及各界人士六百多人怀着沉重的心情,于6月30日冒雨举行了公祭大会。顾贶予作为南通城区教育会代表主祭,他在致词中号召“各界群起奋斗,以雪国耻。”

1938年3月,日军侵占通城,顾贶子随学校迁移到马塘北乡许家楼来。后来该校又迁回南通,而他却拒不回城。1938年夏,邱中学建立,他欣然应聘,后一直跟随共产党,辗转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南通地区的艰苦农村,从事抗日民主教育与反顽游击教学。特别是他在皋东地区的邱中学担任国文教师,成为“国(文)、英(语)、数(学)”三大台柱之一。当年,他住在邱中学右邻的周子晋家,子晋住房并不宽敞,却主动让出两间,且免收租金。子晋去世后,过春节时,他写了“卓哉周必大,痴绝顾长康”的一副春联贴在居屋门上,有一学生请教何意?顾说:“房东姓周,我姓顾,故撰此联。”“那在新春佳节,怎用u2018痴绝u2019?” 顾又说:“山河破碎,日月难圆,还图什么吉利!”他忧国忧民,溢于言表。

邱中学当时是私立性质,建校不久,就有我党的秘密活动。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后,邱中学实际已成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当时,顾贶予为邱中学作校歌一首:

亘范堤{迤兮耸山于清穹

奏荜路之肤功

启山林而葱茏

吾校始创兮吾道其隆

瀹吾知兮摩吾义

如切如磋兮如玉之攻

何以束身兮缅先哲之芳踪

惟安定之是崇

何以励志兮翳邱公与曹公

实我民族之英雄

我青年其景从

我青年其景从

请各起而为抗敌建国之先锋兮

表东海之雄风

从这首歌词中可见作者深厚的辞赋功力。在歌词中他要求学生们尊崇如皋先哲――北宋著名学者胡安定,并激励师生们以抗倭英雄邱、曹顶为榜样,奋起“抗敌建国” 以表“东海之雄风”。在这嘹亮的校歌声中,许多热血青年走上了抗日前线。

1941年暑假,苏中四分区五县(通、如、崇、海、启)文教研究会曾借邱中校舍举办并且成立苏中四分区教育界抗敌协会,主办者请贶师作一楹联张贴于学校大门,以壮气魄而鼓声势。顾贶予欣然命笔,一气呵成:“以文化奠民主之基,东箭南金,聚德星五百里;育英才充立国之本,允文允武,有弟子三千人。”文字对比贴切,赫然夺目。与山川同在,为胜迹增辉。这一楹联,也是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教育阵地的一次有力呼唤。

8月13日,日伪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大“扫荡”,邱中学西迁至双甸北乡、海河滩西边的大王庙。顾贶予被任命为校长。西迁后,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在顾贶予的领导下,师生们同仇敌忾,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从1937年到1949年的13年间,顾贶予一直坚持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跟随共产党、新四军,积极参于抗日民主教育的行政领导工作,吃尽千辛万苦,意志始终坚若磐石,毫不动摇,深为地、县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所崇敬。先后担任过邱中学、苏皖边区二分区联合中学、四分区联合中学、九分区南通中学等校的校长职务。并任南通县参议员。1944年夏,苏中行署在高邮召开教育会议,对八位成绩卓著的老教育工作者颁发“苏中八老奖”,顾贶予荣列其中。1949年初,南通城解放,顾贶予以满腔热情迎接自己家乡的解放。作诗《把红旗插在狼山顶上》以庆贺。旋被任命为南通中学建国后的第一任校长。回南通市后,顾贶予先后被任命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监察委员会委员、南通市首届人民代表、市政协副主席、市军烈属协会主任委员等职。但顾贶予始终坚持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一生。

主要著作

顾贶予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古典文学极有研究,并喜作诗文。着有《文集稿》 4卷,可惜于抗日反扫荡中遗失。现 尚存《幻公遗稿》、《幻公杂稿》4册手稿。

上一篇:胡艳英

下一篇:黄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