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梅霞

时间:2024-03-09 17:18:27编辑:小简

冀梅霞的个人简介

冀梅霞 ,女 ,山东鄄城人,现任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她出身戏曲世家,受父母影响,她从小热爱唱戏,特别是山东梆子,11岁进河南清丰戏曲学校学习,主攻刀马旦、青衣行当,毕业后被分配在河南省清丰剧团工作。1991年,郓城剧团招聘...

人物简介

冀梅霞 ,女 ,山东鄄城人,现任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她出身戏曲世家,受父母影响,她从小热爱唱戏,特别是山东梆子,11岁进河南清丰戏曲学校学习,主攻刀马旦、青衣行当,毕业后被分配在河南省清丰剧团工作。1991年,郓城剧团招聘人马,她通过考试,被录取,成为郓城县梆子剧团的一员。来到郓城之后,她的才华得到了发挥,《一丈青奇缘》获得地区艺术节一等奖,93年,《盘丝洞》参加菏泽地区戏曲汇演,获得一等奖,她塑造的《青蛇传》青蛇形象逼真,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主要事迹

名师出高徒 屡获梨园大奖

冀梅霞扮相端正俊秀,嗓音清脆甜美,人物刻划形象生动,先后在《盘丝洞》、《一丈青奇缘》、《青蛇传》等几部大戏中担任主演并获奖,受到戏曲爱好者的好评和社会的关注。为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她拜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丁长岐先生为师,在前辈艺术家的关心培养下,她通过勤学苦练,潜心钻研,表演日臻成熟。2010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地方戏组“红梅金花”评选中,冀梅霞凭借《三省庄》中的黑景芝一角脱颖而出,以娴熟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赢得评委专家的好评,成为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地方戏组“红梅金花”奖的得主!

2000年,应省政府要求,郓城县山东梆子需要拍摄20个戏,20个影碟,其中包括冀梅霞的代表作《青蛇传》,为了演好青蛇这一角色,冀梅霞硬是在家练了两个多月功,减掉三十多斤。她笑着说:“当时如果不减肥,可能演出来的就不是青蛇,而是青蟒了!”此剧被拍摄成VCD,全国发行。

双肩担重任 播撒齐鲁音韵

2007年,冀梅霞开始担任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说起当时的形势,冀梅霞记忆犹新:“剧团原本是人人羡慕的好单位,但当时全国演出市场都不太景气,许多地方剧团名存实亡,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也不例外。演员们虽有编制,但没有工资。为了谋生,演员们有的卖菜,有的摆摊。”当时,冀梅霞已组建了自己的剧团,并且经营得红红火火。但她不愿看到昔日的同事纷纷改行,不愿看着山东梆子这张曾经辉煌的地方文化名片黯淡甚至消失,一股特殊的梆子情结使她不顾亲友的劝阻,接下了这块烫手的山竽。

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让剧团重振雄风,冀梅霞雷厉风行:首先招兵买马,把原来自己培养的二十多个优秀演员吸收过来,为剧团增添了新的活力,聚集起来的老演员们则铆足了劲,随时准备参加演出。接下来就是购置戏箱、戏服、舞台道具。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剧团为每个演员配置了最时兴的戏箱和戏服。重组后的郓城县梆子剧团行当齐备、文武俱佳,自动化的灯光、多样化的布景、现代化的音响、电子化的字幕,从演员质量到戏台布置让观众耳目一新。

演员到位了,硬件配齐了,到哪里去演出?经过一番考察,冀梅霞发现山西有潜在的市场空间,于是,2008年,冀梅霞带着剧团出发了――巡演之路是艰辛的。这几年,剧团总是奔波于矿区和偏远乡村,风餐露宿。2009年冬,剧团准备去山西长治演出,客车走到一个半山腰,突然刹车失灵,在盘山路上,车子颤颤巍巍,一直撞到一座小山头,才停了下来,演员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还有一次,大雪封山路,他们被困山头半个月,每次都是步行几里地到附近百姓家中买米买面,动手烧饭。西北天气变化大,为了预防感冒,冀梅霞的戏箱里总是装着各种药。哪个演员一流鼻涕就赶紧吃药――冀梅霞都快成半个医生了。

“对于一个多年游弋在农村市场的县级剧团来说,演出质量是占领市场最有效的武器,”冀梅霞说,目前,剧团有10个国家二级演员,同时,培养了二十多个新生力量。每个人都把演戏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不管戏多戏少,露脸不露脸,他们都是用心在演,和戏中的角色融为一体。虽然每月仅挣千余元,但演员们只要一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有钱没钱都想演。而当地老百姓看戏的热情,更是超乎剧团的意料,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场。一位老太太紧紧拉着冀梅霞的手说:“听了一辈子戏,没听过这么好的,太过瘾了!”当地媒体曾以《崇庆寺院引来八方客山东梆子叫响霍家沟》赞颂剧团。长治、晋城、阳城、高平,山东梆子唱响了那里的每个村庄。对冀梅霞来说,一台好戏,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值!

2008年,山东梆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重放异彩。在冀梅霞的努力下,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除巡演外,还经常应邀参加各省市比赛和艺术会演,并多次获得一等奖,齐鲁音韵传播全国。

访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来源:艺术中国

我的团长我的团?――访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

从临危受命任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到山东梆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冀梅霞的努力下,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得以重放异彩。

目前该团正在排练的《跑旱船》是文化部2011年动漫舞台剧创作项目之一,由中国戏曲学院与郓城县政府联合创排。该剧导演之一陈贻道表示:“中国戏曲学院之所以联姻郓城,看重的就是郓城戏曲之乡的深厚基础和县梆子剧团的实力。”

炎炎夏日,国内首部面向农村观众的动漫舞台剧《跑旱船》正在郓城县文化馆紧张排练,不时飘出的高亢激昂、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山东梆子腔,引得路人驻足聆听。

“《跑旱船》是文化部2011年动漫舞台剧创作项目之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背景,以老年人再婚问题为切入点,以喜剧动漫舞台剧形式展现新农村精神文化风貌。目前,导演、舞台设计、唱腔设计都已到位,预计九月下旬试演。”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说。

名师出高徒,屡获梨园大奖

冀梅霞出身戏曲世家,受父母影响,她从小爱唱戏,11岁进河南清丰戏曲学校学习,主工刀马旦、青衣行当,毕业后分配在河南省清丰剧团工作。1991年,适逢郓城县文工团(后易名为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招聘,冀梅霞随即报了名,凭借过硬的实力,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剧团的一员。郓城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隋朝时郓城就有歌舞、说唱和滑稽戏演出,演唱者演唱时多以枣木梆子击节,清脆悦耳,当当有声,俗称u2018当当土梆u2019。唐朝时,郓州常选优秀演员进京演出,得到皇帝称赞。郓城u2018村村打窝班,夜半闻梆声u2019,每逢庙会、节日或农闲时节,u2018大茬子戏u2019拉开,一唱就是半月二十天。”

冀梅霞主演的第一部戏是《青蛇传》,这是郓城县文工团成立后排练的第一部大戏。为了塑造好青蛇形象,冀梅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青蛇有一个常用动作u2018剑入鞘u2019,为了保证演出时万无一失,我给自己订了任务,每天练习一至两千次,当时脸和手经常砸破,右脚脚腕砸得发麻,至今没有知觉。”她扮演的青蛇端正俊秀,人物刻划形象生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1993年,冀梅霞主演的《盘丝洞》参加菏泽地区戏曲汇演,获得一等奖,1994年,主演的《一丈青奇缘》获得菏泽地区艺术节一等奖,受到戏曲爱好者的好评和社会的关注。

艺术无止境。为了提高艺术素养,2007年12月,冀梅霞拜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丁长岐先生为师,表演日臻成熟。2010年10月,在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地方戏组“红梅金花”评选中,冀梅霞凭借《三省庄》中的黑景芝一角脱颖而出,成为“红梅金花”奖得主,这也是我省县级剧团唯一获此殊誉的演员。

双肩担重任,播撒齐鲁音韵

2007年,冀梅霞临危受命,任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说:“剧团原本是人人羡慕的好单位,但当时全国演出市场都不太景气,许多地方剧团名存实亡,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也不例外。演员们虽有编制,但没有工资。为了谋生,演员们有的卖菜,有的摆摊,生活非常清苦。”“事实上,我在1999年就组建了自己的剧团,带领20多个演员常年在山西、河北等省演出,非常红火,仅2006年就赢利3万多元。说实话,让我回来当团长,我很不情愿。”但是,冀梅霞不愿看到昔日的同事纷纷改行,不愿看着山东梆子这张曾经辉煌的地方文化名片黯淡甚至消失,她不顾亲友的劝阻,接下了这块烫手的山竽。

为了让剧团重振雄风,冀梅霞雷厉风行:首先招兵买马,把原来自己培养的优秀演员吸收过来,为剧团增添了新的活力;接下来就是购置戏箱、戏服、舞台道具,“县里对剧团非常支持,拿出5万元资金,为演员配置了最时兴的戏箱和戏服。但这还远远不够,资金不够自己垫,这几年我一直在吃老本,自己原来带团挣的钱全贴上了。”冀梅霞还四处奔波,争取县里支持,为演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了调动演员积极性,冀梅霞大胆进行了改革,实行多劳多得,主演和配角的收入不一样,演和不演不一样。重组后的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行当齐备、文武俱佳,自动化的灯光、多样化的布景、现代化的音响、电子化的字幕,从演员质量到戏台布置让观众耳目一新。

演员到位了,硬件配齐了,到哪里去演出?“山东梆子在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非常受欢迎,我决定还是走原来的路线。”2008年,冀梅霞带着剧团出发了。

巡演之路无比艰辛。2009年冬,剧团准备去山西长治演出,客车走到一个半山腰,突然刹车失灵,在盘山路上,车子颤颤巍巍,一直撞到一座小山头,才停了下来,演员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还有一次,大雪封了山路,他们被困山头半个月,每次都是步行几里地到附近百姓家中买米买面,动手烧饭。西北天气变化大,为了预防感冒,冀梅霞的戏箱里总是装着各种药。付出总有收获,当地老百姓看戏的热情非常高涨,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场。一位老太太紧紧拉着冀梅霞的手说:“听了一辈子戏,没听过这么好的,太过瘾了!”

山重水复,山东梆子觅新机

“对于一个多年游弋在农村市场的县级剧团来说,演出质量是占领市场最有效的武器。”冀梅霞说。目前,剧团有10个国家二级演员,同时,培养了二十多个新生力量。为了让群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山东梆子,剧团经常演出《闯幽州》、《两狼山》等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我们志在通过演出传承山东梆子的灵魂,保存演员实力。”为了让山东梆子后继有人,剧团下了很大力气:“面向社会统一招聘优秀人才,在待遇上逐渐由合同制转为事业编制;在演出上,对年轻演员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演主角、挑大梁,现在,年轻演员已经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戏如人生。演员每月的收入只有千把块,根本谈不上养活一家老小,他们也有怨言。但是,演员都有个u2018穷毛病u2019:只要一个招呼,他们就过来演戏,在舞台上他们一心一意演戏,个个都是u2018戏来疯u2019。着实令人感动。”冀梅霞说。

“剧团在,山东梆子就在。这些演员或出身戏曲世家,或从小学戏,戏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一生的事业。尽管收入微薄,他们仍然放不下心中的山东梆子情结,这也是山东梆子在困境中得以传承的动力。”谈及剧团的现状,冀梅霞非常纠结。

2008年,山东梆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重放异彩。在冀梅霞的努力下,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除巡演外,还经常应邀参加各省市比赛和艺术会演。今年4月26日,首届全省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中,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表演的小戏《眼睛》、《过年》同获三等奖,是唯一一个两个剧目同时获奖的单位,也是该剧团2011年获得第四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之后的又一殊荣。

2011年底,《跑旱船》由中国戏曲学院与郓城县政府联合创排,由山东省吕剧院导演陈贻道、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冉常建和新媒体艺术系主任于少非联合执导,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承担剧目排演工作。“中国戏曲学院之所以联姻郓城,看重的就是郓城戏曲之乡的深厚基础和县梆子剧团的实力。”陈贻道说。

上一篇:韩康信

下一篇: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