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钟祥

时间:2024-03-08 09:31:06编辑:小简

洪钟祥的个人简介

洪钟祥,男,1937年3月15日生,浙江省天台县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研究所副所长(1984-1988)、常务副所长(1988-1993)和所长(1993-1997),并兼任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1999),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1986-1998)、名誉理事(1998年)和中国环境学会理事(1993年)。2001年9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洪钟祥主要从事云和降水物理、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大气环境方面的仪器研制、野外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

人物经历

1961年,洪钟祥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1988年)、常务副所长(1988年-1993年)和所长(1993年-1997年)。

1988年,兼任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

2001年9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70年代,领导开展了山区大气扩散综合试验,多次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项目中的大气环境保护科研任务。

1974至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具体组织并直接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高度为325米的大型气象塔自动化观测系统。

1980年代,参与组织京津渤地区、云南滇池地区、上海宝钢地区、山西太原地区等多项区域性大气环境研究重大任务和攻关课题。

近年来.一方面领导研究所的科研活动,一方面从事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酸沉降规律等研究工作。曾出访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瑞士、前苏联以及香港,进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

学术成果

参与创立污染气象学科,组织完成了十多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形成一支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队伍;主持建成高度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北京气象塔综合探测系统,并作为主要负责人参加“京津渤区域环境气象综合研究”和“中国西南酸雨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主持建成“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气边界层探测、边界层物理、大气扩散、酸雨、大气化学和空气污染预报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完成了中科院重大项目“空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1996~2000),为我国重要城市污染预报提供技术基础。发表论文70余篇。

与人合作出版了专著《山区空气污染与气象》和译著《微气象学》。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如下:

1、 大气污染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

2、 由地基遥感资料确定大气边界层特征

3、 气溶胶干沉降速度的测量

4、 北京325米气象塔的测量系统

5、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

6、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rface Layer over Gerze Area in the Tibetan Platean

7、 山区逆温特征分析

8、 通量-梯度法测量气溶胶粒子及二氧化硫的干沉降速度

9、 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案研究及其应用

10、北京气象塔秋季大气O3、NO及CO浓度的观测实验

获奖情况

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1986);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1991),二等奖2次(1986)。

人才培养

洪钟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联合指导博士后1名、博士生2名。1996年获中科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

社会任职

中国环境学会理事(1993年)。

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1986-1998)、名誉理事(1998年)

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气象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气候影响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黄广鸿

下一篇:胡悌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