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辉(传承人)的个人简介
黄光辉,男,汉族,1966年生,福建古田人。中国道教闾山派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陈靖姑信俗代表性传承人,古田临水宫祖庙主持,福建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宁德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宁德市政协委员,古田县政协常委,古田县道教协会长。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8日,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师承经历
黄光辉师从父亲学习陈靖姑信俗科仪技艺。1991年成立古田县道教协会后,古田临水宫由黄光辉道长任主持至今。
历史价值
女神陈靖姑祭典仪式舞蹈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光辉为古田临水宫道长,是祭祀舞蹈的总师傅。祭祀舞蹈主要是靠家族传承,黄光辉道长有明确传承历史的已经经历7代。“文革”期间,陈靖姑祭祀仪式舞蹈被视为牛鬼蛇神,几乎灭绝。黄光辉的父亲为使家传经典不失传,冒险密授只有七岁的儿子。黄光辉学艺七年,终于学成父亲所有绝技。
祭祀舞蹈以其单一性、排他性为主要特色,舞蹈仅用于陈靖姑祭奠,其他神和无神像场所不跳。所有舞蹈动作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传承,没有模仿、参照任何的其他民间舞蹈动作。“指舞”更是人间独有。十个手指变幻莫测,可以做出180个代表不同意义的动作。服装、道具、音乐均具鲜明地方特色。
动静结合,快慢结合,动作跨度大。动时腾空飞跃,如向天空取囊,或蹲俯如大海捞针。静时站立不动,口中念念有词。快时如将帅率领军士冲锋陷阵。
独舞和集体舞。集体舞人数以领舞1名加6的倍数进行。人数多时,如蛟龙过海,甚是壮观。
传统曲牌:目前尚未正式定名。曲调有近三十种。以鸣角和锣、鼓、钹打击乐为主,无其他乐器。
表演形式:歌曲有独唱、合唱。边唱边舞,层出不穷。
传统作品:有“踩罡”、“破关”等三十多种。
基本内容
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各地信众以社区或宗族为单位组成仪队,在福首的引领下,随带道师长途跋涉至临水祖宫祭拜陈靖姑,以求消灾祈福、求嗣得子、求财得利及平安吉祥,并带回香火回乡举行庆醮仪式,使吉祥遍布于乡里。
临水宫由于宋代朝廷赐封而成为八闽及浙赣周边地区“临水夫人”信仰的中心和道教闾山派的发祥地,以每年接纳数以千计的请香接火仪队,特别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陈靖姑神诞之前后,不仅香客云集,而仪队也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临水宫在其社区中有以民间社会组织――夫人会形式,对本宫庙的请香接火仪式从粮食、资金、住宿等方面给予周到的安排,使得本宫请香接火活动有条不紊进行,并沿续了数百近千年,使临水宫成为“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文化活动的中心。
农历正月十五,既是传统的元宵节,又是传说中的“临水夫人”神诞日,各地信众多将欢庆元宵与庆祝神诞相结合,组织隆重的庆醮社火活动。古田临水宫作为祖宫,不仅竭力做好庆诞祭典以昭示祖宫风采,同时还要为数百个来自各地的仪队相应的安置作一些必要的准备。负责每年例行祭典及请香接火仪队安置事务的机构为临水夫人会,此会由临水宫附近的中村、宅里、横洋、梅坪、高洋、芝山、安章、丘地、澄洋、隆德洋、沂洋、芝茏、潘厝等十三个村联合组成。夫人会的会首为轮值制,由各村族长或有影响人物任福首,每村之福首轮流分管临水宫请香接火活动及全年宫庙事务一年,周而复始,故上述各村均以临水称之。自明代以来,夫人会由社会捐赠及宫庙乐捐盈余而置办庙地和田产,故拥有“夫人田”和“夫人山”,以其收租用于请香接火仪式及全年开销。常住宫庙的有庙祝,负责宫庙香火供奉及宾客接待。夫人会轮值福首于请香接火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打草清路、洁净宫殿、搭盖雨棚、设置茶水、筑灶安锅、维持秩序等,使远近香客得到方便和安全。如此年复一年,临水宫各村民众与各地香客结下深厚情谊,使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穿过厚重的历史风尘保留至今。
各地每年赴临水宫请香接火的仪队,由供奉“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临水宫、大奶庙的宗族或社区信众组成,其成员为宗族或社区中的精英及代表性人物构成。每一仪队都由轮值福首领队,仪队成员主要为“临水夫人”之香客、义子和鼓乐队的吹鼓手,并有当地道师随行。仪队的组成时间因地区的远近不同而异,如浙江温州,闽东寿宁、福鼎等地仪队则于年前就已组建,古田、屏南之近邻村落则于农历正月十二、十三出发前一日选定即可。每支仪队所备请香接火的器具均有开路旗、锣鼓、凉伞、香亭及供品,而大型仪队则有神舆、神像、銮驾执事和高大的香亭、香炉等器物。以往仪队多徒步,远离临水宫的地区,往返步行多达五、六天,多在农历正月初三出行,其香火必须赶在农历正月十三回村,以举行社区大型祈福庆诞醮仪。福安、寿宁的仪队则于除夕夜到达临水宫,以争初一日凌晨第一炉香火。由于信众视临水宫祖宫的香火为圣火,相信新的香火会给人们在新的一年带来新的气象,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给人以万象更新,因此,香客们都爬山涉水、不避艰难,年复一年到祖宫请香接火,并乐此不疲,其民间信仰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各地请香接火仪队陆续到达临水宫后,先到庙方报到村落名称、领队福首及道师、信众人数,然后按序安排于宫中神案前的科仪桌上安奉本宫香火位。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二之后,由于仪队剧增,大村的大宫庙香火位安于殿中,小村的仪队安置偏旁,以适应香客及仪仗的排列。每个仪队在宫内的请香接火仪式程序由“下马安奉”、“请神献供”、“起马回銮”三部分科仪组成。以往闽东、闽北及古田本地的仪队,还带戏班到宫中戏台演戏酬神。清?道光、咸丰年间所演剧种以北路戏和平讲戏为多,至民国以来闽剧兴行,各班在临水宫所献演剧目均可见于临水宫戏房的壁题中。戏台上的酬神演戏,也是请香接火仪俗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师在庙中的科仪表演,是闽浙台道教闾山派科仪在临水宫最集中的展示。三个科仪中,“下马安奉”与“请神献供”都较简单,即是将仪队带来的象征其社区临水夫人宫的神位(香炉)安顿下来,同时也给祖宫的夫人神行祭拜和献礼。而最主要的科仪是离开祖宫前于正殿中举行的“起马供”。该科仪的时间为一个多小时,所有仪队成员将列队于正殿中,参与此科祭拜仪式。其科仪包涵十个内容:
1、角时:鸣角讳坛、藏身、开坛。
2、洒净:洒净坛场,请神降临。
3、劝酒:敬各方尊神五巡酒。
4、献供:敬献香、花、灯、涂、茶、果、食、财、珠、衣等十种供品(一般为五供)。
5、开闾山门:讳逻纬逻网、请法神、五方结界。
6、度桥:以科法起度金桥,迎神镇境,保境安民。
7、发兵:发动闾山仙兵护驾。
8、取火:于祖宫香炉中取神火(炭火)入本宫香炉。
9、讨圣l:以l杯“三圣一阳”验l以证圣火是否取到,神是否愿意回銮。
10、出殿:辞神,众以旗锣凉伞开道,绕祖宫神三匝,道师驾闾山门引众出宫,并护圣火起程。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8日,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