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铠的个人简介
哥特文化,是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这个名字是文艺复兴后加上去的,多少有点轻蔑的意思,因为哥特人曾经被称为蛮族。基础信息
到15世纪中期为止,欧洲铠甲的制造中心在 米兰,意大利式样的盔甲做工过硬、造型美观。但中世纪的领主往往去德国南部的市镇购买装备,因为那里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这些城镇分布在奥格斯堡(Augsburg),慕劳(Mühlau)和伦德夏特(Landshut)等地。德国本地产的盔甲与米兰式样外形不同,但有着同等的质量。伦德夏特同时也是盔甲的生产地,正如米兰由Missaglia家族所把持一样,这里大多数车间作坊属于赫姆舒曼泽家族(Helmschmeids)。其创始人劳伦兹·赫姆舒曼泽(Lorenz Helmschmeids)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盔甲设计师。米兰款式从外观来看,浑圆光滑,边角线条比较柔和。而德国铠甲用钢片层叠嵌套,以此增强防护性能。就像哥特式建筑那种复杂的转角和摺边,想必名字也由此得来。
特点与发展
哥特式铠甲设计时显然充分参考了人体解剖的依据,穿着更加合体。与米兰款式相比,他的分量较轻,着装者的动作比较自由,基本不受大的限制。比方说,一件连袖的锁子甲分量大概有15公斤,这些重量全是由骑士的双肩承担的。而遮盖全身的哥特式铠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躯干部与其他部件相连的关节部分,用鹿皮或者亚麻布作为内衬,这样整件盔甲的重量就由全身承担,并且穿着也舒适。基本上,关节部位和肩甲里面不再使用钢片,使得四肢的活动空间更大。缺点也很明显,关节处用锁子甲提供防护,虽然中箭的概率不大,但近战时,战马的冲刺速度加上一柄锐利的长矛,很容易刺穿这些薄弱部位。并且,哥特式铠甲的头盔与躯干部是分开的,虽然转动更灵活,但在钝器猛力打击下,骑士很容易丧失战斗力(尽管还不足以敲破头盔)。因为冲击力不再由肩膀承受,而由脑袋扛了下来。16世纪的铠甲改进了这些缺点,但重量也急剧增加。马铠在15世纪30年代开始在德国仿制,1480年的产品总重31公斤(不计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