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龙

时间:2024-03-04 00:49:39编辑:小简

季文龙的个人简介

季文龙(?―1277),季文龙(?―1277),字希夔,浙江省青田县季宅乡人。父季东,曾任知府。行伍出身,曾任闽省镇台。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与章Y率张世杰旧部淮军抗元,自称两浙安抚使,青田、丽水、龙泉、松阳、遂昌、缙云、庆元等7县响应。义军攻破处州城,杀死赵知府,占据处州天庆观。处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赵贲亨率骑士三百,陈兵下河,包围处州城。寡不敌众,文龙等突围而出,处州城复陷。不久,章Y带领二万数千人与文龙会合,再次攻城,与元军激战于好溪南岸。赵贲亨分兵拒守,元万户忽都台派兵增援,文龙战败溺死。墓葬青田良川松渠口。

历史背景

南宋(1127―1219)末期,出现了好些可歌可泣的忠臣烈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季文龙就是在文天祥坚持抗元的感召和影响下,成为率军起义抗元的历史人物。
宋恭帝德v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元帅伯颜率二十万大军东下,安庆、江州相继投降。镇江、常州、平江府(今苏州)都不战而降。宋朝太皇(谢道清,理宗后)太后(全太后,度宗后)两个寡妇和一个五岁的幼君(赵显)尽管早已下诏书要各地起兵“勤王”,无奈各地守臣都畏首畏尾,不肯响应。只有知赣州文天祥以一介书生挺身而出,纠合义兵两万余人,于八月下旬赶至临安(今杭州),决心要与元军决一死战。德v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几路元军汇集于临安城外。文天祥和将领张世杰一起建议集中兵力,守城决战,又建议太皇太后和幼帝撤往南方安全地带,都未被接受。太皇太后只想降表保存宋朝社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元营谈判。文天祥一身正气,义正严词指责元军,被伯颜扣留,后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经镇江时经群众帮助脱逃。二月,元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太后与恭帝赵显被逼向元军投降,南宋灭亡。
此时,南宋大臣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立赵g为帝,年号景炎,即宋端宗。文天祥一到,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招募军队。不久,元兵进福建,端宗乘海船南走。景炎二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文天祥率义军从福建南下广东,转入江西,与元军英勇战斗。

起义抗元

当时任闽省镇台的季文龙,在文天祥的感召和影响下,率军起义,奋起抗元,英勇战斗,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1277),季文龙与章Y在福建率张世杰旧部淮军起义,自署两浙安抚使,附近七县纷起响应,抗元势力迅速扩大。起义军攻克处州(今丽水)后,占据天庆观,杀死元朝赵知府。处州达鲁花赤赵贲亨率元军骑士三百,前来镇压,陈兵下河。文龙带兵出城迎战,遭元军骑士冲杀践踏。起义军二万人撤出处州城,与元军在恶溪(今好溪)南岸英勇抗击。但又遇万户忽都台援兵攻击,战斗中文龙不幸溺水牺牲。次年,龙泉张三八聚众二万人,继承季文龙的遗志,继续斗争。他的斗争意志与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季文龙抗元失败牺牲后,季宅季氏受株连,灭九代,除六亲,被残酷镇压,蒙受灭顶之灾。据民国癸酉年(一九三三)编纂的季氏宗谱考证,文龙六兄弟,有五个被连根杀绝,只有五弟景桂一人逃脱幸存,季宅季氏才得生存传代,以后的百余年人丁廖廖无几,直至六代以后才喜获复苏繁殖。

名垂青史

季文龙领导起义抗元虽然失败了,而他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他的功绩被载入史册,万古流芳。现在考证:在《中国通史》(元代农民起义)、《辞海》(历史分册)及《中国历史年表》(历代奴隶和农民起义年表)三部全国发行的重要著作中,均有记载,誉称季文龙是领导浙江农民起义的首领。在《浙江通史》《处州府志》《青田县志》也都有编入。丽水地区教育局把文天祥和季文龙的抗元功绩编辑成书,作为历史的补充教材,供全区中、小学师生学习。在青田县的历史上共出版过十部《青田县志》(其中台湾版一部)除前四部已失传和一部台湾版外,现存的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清光绪期间编纂的及1990年10月出版的新县志共五部《青田县志》,都有收入。

季文龙之墓

茔葬

季文龙率军抗元英勇牺牲,后被茔葬在青田松渠口季岙山。
季岙山,土名叫牛头颈,也叫猴山,位于青田县高湖镇与季宅乡交界处公路旁,后山依括苍山脉,山势峥嵘;前山为笔架山,隔水相望;溪水旁有座馒头形的小山端,号称皇帝印;山龙凸出部,三面环水,清彻如镜。它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改革开放以后,附近增添新建设风貌,上首为金坑水电站,尾水渠由山洞穿腹而过,下首为九门寨风景区出水口,也是瑞典藉华人伯品电站渠道的入水口,古墓新景相辉映。
据现场勘察和年老者反映,此墓原设计独特,规模大,工艺精湛,以花岗岩精工块石为主要建筑原料,分内外圈,双八字,坟穴纵横别致,坟前配有大小两对青石狮子和石桌石鼓,竖有名记和诗联。其墓虽距今已数百年,而遗留墓壁块石缝间还根草不出,可窥见全墓之精致程度,是少见的一座历史古墓。

教育基地

据史料考证,季文龙墓建于季宅季氏复苏时的明朝初期,是由处州拾遗骨至青田茔葬的。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二OO三年四月,青田县人民政府发文,季文龙墓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季文龙墓长期失管失修,被严重损坏,墓上乱石成堆,柴草丛生,梧桐成荫,坟坦被扩成三块菜地,坟石大部被拆埋,或移作他用,文物全部流失。尤为严重的是1989年、1990年坟穴两次被挖掘,坟内贵重文物被盗,破坏得原貌皆非。实难容忍!
1992年,季宅季氏经过编纂新宗谱,充分认识到修复季文龙墓具有保护重要历史文物的深远意义。于是,在乡政府的重视和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修墓领导小组,踊跃集资集工,共自愿献出人民币2965.00元,自愿投工210.5工,历时二十余天,采用精工方块石和混凝土相结合,按原范围,原基本概貌全面修建。对于原墓尚存部分都严加保留,保持古墓特色。对被盗和流失的贵重文物,因年长日久,确难追忆,无法追回和弥补。此次修墓,重点新增花岗岩名记,建立高二米青石传略墓碑。重修后的季文龙墓,严肃壮观,英姿盎然,山色增辉,令人起敬。
此处不仅风景独特,供人观赏,而且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现实教育基地,并已成为我县九门寨风景区的主要旅游风景点,参观和瞻仰者络绎不绝,受到普遍的称赞。

上一篇:胡安宁

下一篇:胡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