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振新的个人简介
贺振新(1916年-1966年),江西永新人。1933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军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西北野战军师副政委等职。参加了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建国后,历任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个人信息
姓 名: 贺振新
生 辰: 1916年
忌 辰: 1966年12月12日
地址:江西省永新县
个人履历
早期经历
贺振新(1916―1966)江西省永新县人。1916年,贺振新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参加儿童团,任乡儿童团长、区少先队队长。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副排长,湘鄂川黔军区第二军分区干部大队分队长,游击队政治委员,独立团连指导员,干部大队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第四十九团政治处总支书记、营教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兼宣传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五师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师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系副主任、政治委员兼工程系军械科学研究所政治委员,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治委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兼宣传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
1938年,在一次战斗中右臂被打穿,医院准备给他做截肢手术,幸亏白求恩赶来抢救,保住了右臂。
1944年,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一大队政治部主任、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
任晋绥军区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五师副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
任第一野战军师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系副主任。
1952年,贺振新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5年,毕业后任军事工程学院炮兵系副政委、政委兼工程系军械科学研究所政委、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委。后曾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职务。
1966年12月12日,贺振新去世,年仅50岁。
个人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人物事件
1966年,贺振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5月,兵团党委“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成立,裴周玉任组长,李荆山任副组长,贺振新、丁盛、陈实、曾继富、王振东、侯全智、杨宗胜等7人为小组成员。
7月22日至30日,兵团党委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召开座谈会。会议由张仲瀚主持,有各师领导干部及兵团部分劳动模范参加。座谈会学习讨论毛主席《五七指示》(即5月7日,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信)。对照指示精神,座谈兵团17年来各方面的成就,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会上对某些人否定兵团成绩的错误言论开展了批评。此会后被丁盛等诬为“黑会”,与会干部遭到迫害。
8月21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兵团文化大革命问题,并作出决定:“鉴于张仲瀚同志有病住院,兵团党委常务工作由裴周玉主持,重大问题同张仲瀚商量。”会后,兵团党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作了调整:组长丁盛,副组长陈实、李荆山、杨宗胜,成员13人。
8月26日,丁盛在自治区三级干部会议兵团小组会上宣布揪出了以张仲瀚为主帅,贺振新为副帅的“反党集”。9月3日,兵团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作出《关于整写重点人材料的通知》,对张仲瀚、贺振新等进行揭发批判。
12月12日,贺振新心脏病复发,含冤去世,年仅50岁。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来源考】
贺姓是因避讳而改成的姓。
贺氏原为庆氏。后因避讳而改为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庆氏,姜姓,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之后也。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为氏者。”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无亏,后来无亏有子庆克。庆克的儿子名封,以父亲的字为姓氏,叫庆封,从此其子孙便相继以庆为姓氏,于是便有了庆氏。
据史书记载说,庆封在齐景公时任左相,因与右相崔杼有矛盾,于是乘崔杼家中发生内乱之机,指使人攻杀崔杼的儿子,灭了崔氏,后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玩乐,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齐国的大族田、鲍、高、荣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氏宗族。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逃到了吴国。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赶来相聚,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直到东汉安帝时,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封的裔孙才由庆姓改为意思相近的贺姓。此即《元和姓纂》所云:“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后也,曾孙纯避双安帝父讳,始改贺氏。”因为当时全国都避讳“庆”宇,所以凡姓庆者均改为贺氏。
贺氏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为庆氏的,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北方鲜卑族复姓贺赖、贺兰、贺拔、贺敦等姓氏都改为单姓贺氏,从而形成了河南郡望。
贺氏在发展过程中,以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贺氏最为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
贺氏虽然只有 1800多年历史,但分布比较广泛,繁衍昌盛。在历史上,贺氏也有不少著名人物。例如,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的孙子贺劭任中书令,贺劭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贺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而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西晋名臣贺循,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是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之一。北魏有雍州刺史,关中大行台贺拔岳,为鲜卑族人。隋代名将贺若弼,曾大破陈军,以功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少因文词知名,后以“清淡风流”为世人所颂慕,工书法,尤擅草隶,诗以七绝见长,通俗而时有新意,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北宋著名词人贺公铸,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一龙、贺锦。清代有文学家贺贻孙,坚决查禁鸦片的地方官贺长龄,和领导湖南邵阳人民反侵略的英雄贺金声。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等。
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据《元和姓篡》记载,庆质的孙子叫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邵的儿子贺循在西晋任太子太傅,循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南北朝时,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有将军贺连,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贺氏、易州(今属河北)贺氏、开封陈留(今属河南)贺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贺氏、洛州(今河南洛阳)贺氏、济南(今属山东)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贺氏,密州(今山东诸城)贺氏等。其中,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市)贺氏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贺氏之外,宋代以后各朝代贺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胜枚举。清代江西贺氏,因躲避官事,千里迁徙至陕西榆林府,今天已经是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