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玮

时间:2024-02-29 02:18:43编辑:小简

郭立玮的个人简介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9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2000年在职就读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课程班。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植物药研究与新药开发中心暨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膜科学技术》编委;江苏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基本内容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9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2000年在职就读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课程班。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植物药研究与新药开发中心暨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膜科学技术》编委;江苏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制剂、生物药剂学、制药工程技术,近年致力于跨学科交叉研究,为构筑可体现中医药整体观念的中药药剂学理论与技术体系进行不懈探索,在中药膜分离技术、微米/纳米等领域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近年在中药膜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为:   1.依据非线性复杂系统科学原理,开展“中药水提液复杂体系物理化学参数及膜通量特征值相关性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研究。研究结果基本锁定造成该体系通量衰减的主要因素,使中药水提液膜污染与防治研究思路取得突破性进展。   2.推广中药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其中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银香颗粒”已获SFDA新药证书。   3.针对中药药效物质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开展膜耦合技术、膜与树脂吸附、超临界萃取等耦合技术与装置的研发,已获相关发明专利两项。   主持或药学负责中药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树脂吸附等中药分离及其集成技术领域的国家及部 、省级十多项课题的研究,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1项。已获与中药制备高新技术相关的专利4项;主持开发项目已获国家新药证书2项。   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膜方面的40余篇,SCI刊源2篇;主编《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课程教材,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各一项;江苏省第六届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   主要学术论著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的正交试验研究   0.2μm无机陶瓷膜微滤对生地黄_黄芪水提液物理化学参数影响的初步研究   0.2mAl_2O_3陶瓷膜微滤杞菊地黄丸水提液的污染机制研究   0.2m无机陶瓷膜微滤枳实_陈皮水提液理化参数与通量变化关系的研究   苍术_黄柏及二妙丸超细微粉的生物药剂学的研究__超细粉二妙丸的体外溶出度研究   超临界萃取与溶剂法联用提取滁菊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超细粉体技术对二妙丸体内吸收_分布的影响   大孔树脂吸附与超滤联用对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和马钱素含量的影响   肝毒净颗粒剂提取_浓缩_喷雾干燥相关工艺因素的正交实验研究   数据挖掘方法用于中药水提液膜过程优化的研究   马钱子总碱涂膜剂透皮吸收研究   膜分离工艺对清络通痹颗粒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分泌TNF作用的影响   耦合技术及其在中药精制分离领域的应用   陶瓷微滤膜防治苦参水提液对AB_8树脂毒化作用的研究   微米_纳米雄黄微粒的制备及粒度测定   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   水醇法与膜分离法精制含山茱萸中药制剂的比较研究   中药膜分离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现代分离科学与中药分离问题_关于开展_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_系统研究的思考   药物累积法测定普通马钱子粉与超细马钱子粉的表观药动学参数

上一篇:基拉古

下一篇:韩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