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得欢

时间:2024-02-28 11:22:51编辑:小简

顾得欢的个人简介

顾得欢,又名张瑞昌,生于上海市青浦县的上达桥村。顾家系富户人家,家有田产400多亩,其父亲早年亡故,母亲比较开明、达理,有正义感。在顾得欢参加革命工作后,他家里曾变卖田产,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提供了一笔可观的经费。

人物简介

顾得欢(1912.9 - 1993),又名张瑞昌,191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县的上达桥村。顾家系富户人家,家有田产400多亩,其父亲早年亡故,母亲比较开明、达理,有正义感。在顾得欢参加革命工作后,他家里曾变卖田产,为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提供了一笔可观的经费。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政委。

全国解放以后历任浙江省省委常委兼财委主任、浙江省副省长,1956年到中科院工作,长期担任电子研究所所长,后任科学院党组成员、顾问,为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思想进步

童年的顾得欢就对有钱人的那种势力、贪婪、腐化等感到厌恶,他鄙视其阔少爷表兄的生活作风。受五四运动爱国热潮的影响,顾得欢不断受到激励,培养了一种上进心和爱国思想。1930年他读上海交大时就开始接触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1934年他上山东大学时开始读英文版《资本论》,1935年下半年,因参加学生运动,学校以缺课太多为由逼顾得欢退学。从此他决心做个革命者。

投身革命

他通过同学陈延熙的关系在上海找到其哥哥陈延广并投入革命运动。后在上海经陈延广和胡乔木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期间,他做全国学联的筹建工作,任党团委员,编辑出版《学生呼声》。1936年秋到北京燕京大学组织燕大的各种群众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爆发后,他回到上海,做难民工作,并根据抗日形势的发展,提出通过难民回乡有计划开展上海郊县与外围农村工作的建议,得到领导的赞许和支持。1938年冬,顾得欢到青浦,任青东工委书记,1941年春任京沪路路南特委书记,1942年春任浙东区党委委员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协助谭启龙、何克希,领导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他经常参加区党委对形势、方针的讨论,起草一些重要文件,特别在宣传、教育、文艺、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9月,日本投降,根据当时形势和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党中央决定浙东新四军全部北撤。临别之前,他夜以继日地为浙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撰写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我党我军与浙东人民的深厚感情。1947年底,顾得欢担任浙东临委书记,后又担任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政委。全国解放以后历任浙江省省委常委兼财委主任、浙江省副省长,1956年到中科院工作,长期担任电子研究所所长,后任科学院党组成员、顾问,为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作笔记

浙江省档案馆陈列的《复仇公馆前后》是解放战争时期顾得欢同志写的工作笔记,“复仇公馆”指的是战争年代浙东人民解放军行军途中,露营所搭建的简易草蓬。顾得欢就是在这种草蓬内写下了数万字的工作笔记,他把简易草蓬取名为“复仇公馆”,充分体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不怕困难勇于同敌人拼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谁言草蓬不避风雨,革命理想暖人心,谁言草蓬“寒碜”,看我笑当豪华公馆住。顾得欢正是凭着这样的豪情壮志,于1947年9月在这个简陋的“公馆”里写下了这份工作笔记,既对4个月来的工作作了客观的总结,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检讨,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表露无遗。今天读来意义所在,是因为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党史教材,使我们了解了那段艰苦斗争的岁月,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理想与境界。  草蓬精神不朽,《复仇公馆前后》永存!

上一篇:顾铭

下一篇:黄燮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