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跃(画家)的个人简介
顾跃
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家
副研究员
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安徽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嘉宾。
1970年生,安徽人。
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博士学位。
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委,发表学术论文和个人专著约百万字。
出版专著:《世界名画家全集-常玉》、《先锋?颓废――常玉与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另类视角》、《重影:顾跃当代美术论稿》,画集《顾跃当代油画精品》,《从英雄主义到人文关怀:1949年以来的主题性油画创作研究》等。
创作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获奖并被国外机构和私人收藏。
艺术履历
顾跃,1970年生于安徽省蚌埠市。199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导师蔡锦。2001年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秦俭教授,200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导师杜大恺教授。200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分配至首都博物馆。2009年调文化部中国国家博物馆,担任理论与创作室主任,文化部副研究员。
展览活动
1993年6月参加在安徽省久留米美术馆主办《安徽省首届大学生优秀作品联展》,获优秀奖 , 1999年9月参加在安徽省博物馆主办的《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展地:
2002年9月参加由荷兰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Centraal Museum Utrecht主办的《国际一分钟录像双年展De Biennale van de Een Minuten》 .
2003年10月参加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帕拉迪索艺术中心(Paradiso Amsterdam, NL, 2003)举办的首届《The Biggest Visual Power》。
2004年5月由中国欧洲艺术中心(CEAC) 举办《图像?现实顾跃油画个展暨硕士毕业展》
2004年9月参加由荷兰阿姆斯特丹Zet Foundation艺术中心举办的《转型-中荷艺术家交流展》( Transition―showing worked by Chinese and Dutch artist)。
2008年5月参加由英国巴柔 Art Gene画廊举办的《错位――中英当代艺术交流展》。
2008年6月参加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国际一分钟影像展》 。
2008年7月参加在北京韩国驻华文化院举办的《问路在北京―1+1中韩艺术家交流展》 。
2008年10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 顾跃?李镇油画展暨毕业展 》。
2008年11月参加在尚元素艺术馆举办《 形象的背叛――国际当代八人艺术展》(Confronting the Imag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 )。
2009年6月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天工开物――学院艺术家作品展》。
2009年11月参加“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十周年庆典”(The ten years anniversary of the CEAC)之“国际当代艺术展《对话》(The Internation Exhibition: The Dialogue) 。
2009年12月参加在宋庄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宽度――当代艺术展”。
2009年12月参加在鸟巢国家体育馆主办的“祖国为你骄傲 ―― 中国百年体育明星风采油画展”,获三等奖。
2010年9月参加在上海世贸商场举办的“上海艺术博览会”。
2010年10参加北京798艺术区盛世天空美术馆与巴黎市政厅博物馆举办的《暧暧依依――北京?巴黎当代艺术提名展》。
2010年10月参加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主办的“2010 FINE ART AISA香港国际艺术品博览会”。
2010年12月参加在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新浪潮暨名家邀请展》。
2011年10月参加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主办的“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览会” 。
2011年10月参加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主办的“2011 FINE ART AISA香港国际艺术品博览会”。
2011年12月参加在海南省海口市海航大厦主办的“春和雅集?2012经典艺术品鉴会”。
2012年9月参加“庆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60周年当代艺术展”。
著作目录
《顾跃当代油画精品》,2007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世界名画家全集-常玉》,200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先锋?颓废――常玉与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另类视角》,200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重影:顾跃当代美术论稿》,201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从英雄主义到人文关怀:1949年以来的主题性油画创作研究》,2014,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著:“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潘天寿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
“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李可染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
“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展”《黄胄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
艺术特点
虚拟现实:――一种绘画方式的选择
中国都市日前呈现迅速、明显的变化,到处可见流动的人群,成为都市的一种“风景”和当代社会的另类表征。这种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瞬间异质感受是我艺术探索的切入点。如此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使我轻易的摆脱沉重、宏大的叙事心理情节产生的压力,敏锐地捕捉当下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其产生于市民社会的人文基础又使它与历史情境相关联而具有不可分割性。对都市生活视野中的卡啦ok、酒吧和拥挤的人群等场景的描绘,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本土文化自信地接受了外来思想,并成功把它转换为现代化经济增长点的“范式”。我感兴趣的是它背后隐藏的意义,或许那是另一种庸俗文化的鲜明反映。某种程度上它以开放的姿态刺激人性的觉醒,自由与情感被释放,享乐与颓糜并存。我尝试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达周围这些或高歌或低吟的朋友和陌生人,那是一种不确定的、暧昧的、调侃的和混杂着某种象征意味的现代颓废。我在努力把握人的某种状态并将其转换为具有个人的符号语言和精神因子――“重影图像”。
重绘善本:传统中国文化的文学、戏剧,堪为瑰宝,后人无数次阐释、解读,衍生出各奇各式的版本,经典性的戏曲、读本和图本,或散落流传于寻常百姓、或赏玩于文人雅士,甚至藏于紫禁深宫;如此各式抄本、秘本真传等等,形成当下浩若烟海的善本真品,为后世的营造“法式”,以及叙述意蕴情境的图像世界。
中国传统古善本的研究一直是我关注点,对其二次创作或者说图像的改造成为一种内心情感的诉求。在我眼中古善本不仅仅是一次写生过程,是图像如何将当代油画材料进行合理的一次“挪用”、转换和重读经典的精神巡礼,是我的《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系列古善本再创作,更是对传统国画中“摹”、“仿”问题的思考与延展。我借由古代善本绘画雍正、乾隆典藏宫廷绘画精品这一素材,贴近“帝王级家庭生活”奢靡而华贵的生活细节,进行当代“摹仿”和艺术延伸,并将其名为“新西厢”系列,试图将西方油画材料融合中国写意绢画特质,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绘本。
重绘善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面向宫廷绘画对于西方文化(油画材料)的中国式图像符号“挪用”和“嫁接”的大胆尝试;其次是针对古代绘画中不乏有诸多“仿”、“摹”、“临”等词汇和相关艺术理论进行反思;再者是引申出一种碎片式美学当代性和波普式美学当代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