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的个人简介
国姓,讳盛, 永盛字也,大银台资善大夫。约生于明永乐年间,卒于正德年间。明正统十二年(1447) 丁卯科举人: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彭时(同科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弟翰林学士内阁首辅)榜进士。初授工科给事,历任六科给事,继升顺天府丞,太仆寺少卿,右通政司使。正三品,授铜印。追列士,以忠节显载县志,列乡贤祠。邑城建进士,通政使两坊。配杨氏,监察御使杨健(明永乐戊戍科李骑榜进士)之女,继闫氏。六子一女。
生平
国盛,字永盛,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正统十三年,登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升都给事,历顺天府丞,天顺中官至左通政。
公乃国氏之始祖国侨(奉天子之命以国为姓。封食于泌阳邑)之五十八世孙有仁(三妻室生十八子三女)祖第十三子允礼(明洪武四年由枣强迁居东万山村)祖之孙也。上祖自周朝属国郑、齐(春秋时之强国)。始祖侨辅郑四十余年春秋时,称著名政治家。有君子之道,四贤之德也。侨之次子国惠子同高昭子奉周天子(平王四十年前730)之命辅齐僖公(在位33年)、齐襄公(在位5年),是为上卿。侨之孙,惠之子国懿仲,同管仲辅齐桓公执政43年,称齐、宋、晋、秦、楚五霸之主,是为右路兵帅,上卿者也。侨之三世孙,懿仲之子,国归父辅齐孝公(在位10年)、齐昭公(在位19年)、齐懿公(在位4年)、齐惠公(在位11年),是为上卿、大将。侨之四世孙,归父之长子,国佐,号辅理辅齐顷公(在位17年)、齐灵公(在位28年)、齐庄公(在位4年),是为上卿,号称大将军。侨之五世孙,佐之子,国夏,字季春辅齐景公(在位58年),是为上将军,晏婴为相。侨之六世孙,夏之子,国书,辅齐简公(在位4年),是为大将军,溢号子祯大夫。时陈乞之子陈恒秉政。国、高二氏族受攻。以上辅齐共达236年久矣!至元有武状元、驸马、兵马大元帅国允睦者也。公生于此多高官名门之秀,自幼读书颖异。初入学,父即教诲:能师孔子者,知书达礼,学而有成,不忘先祖盛名。故起名日:盛,字永盛也。自此种下慧根,未来必有擘迹于世。 因公檀文,誉补博士弟子,初出毛颅文章如云蒸川,显其学养与禀赋。 少年初试,矫矫不群辄。屈诸考生得冠军,中秀才榜。又三年府学考中举人。次年便登金榜进士弟。随即任京官至终焉。公之连试得心应手,然其内含灵犀。究其成功之术,自蓄良好悟性外,唯求学问,砥砺进取,非矫饰而不耻下问,LL君子之风格,终成此耳。
公自命官始,便以直言正色当大计,不畏首畏尾,唯公独言直谏,显其尤事而卓卓者也。“当时有大当毛贵长随者 (应毛贵王长随),其势赫赫然,诸大臣莫敢撄其锋。公独与曹给事鼐(明宣德八年癸丑科进士一甲第一名,正统十一年入阁首辅,于难于土木堡之变)敢抗章,论其罪恶。适迂毛、王于禁门外(应左顺便门),公与曹手格杀之。”时值景泰三年(1453),岁次癸酉。今考谱。载有讹传。《明代的宦官和宫廷》、《明清帝王皇帝秘闻》、《明史(英宗) (代宗)纪本》等均有记述。是土木堡之败,明50万大军覆没,天子蒙尘,乃王振一手造之。在众臣清算王振心腹马顺拳足处死于左顺便门后,未解众心头之恨,便齐呼王振党羽毛贵、王长随二内寺名子。景帝无奈将二人捆赴左顺便门。公与众臣手格杀之。时曹鼐随驾西城于难于土木堡,何有参杀毛、王之举?皆正之。又在景泰年迎英宗回京一事,诸臣都以从重礼迎驾为宜。而景帝却定为:“一轿二马”以简为好。当时给事中,盛公胆大敢为,勿与人商迳直将章奏上,谏疏盛迎之理。景帝下旨:“只遵前议不许多谈”而止众疏谏。此时,上皇朱祁镇已成其弟朱祁钰头号政敌也。
任京官数十年,政绩赫然甚矣!年代久远,无多资料,谨举上两例,实违众望。
人无完美哉!然其世人之有一行之善一艺之长, 犹欲彰明较著者也。而传后世云。公之勋业盛名,楷模教诲,永世缅怀。公之身才伟岸,气字轩昂,其后裔多体型魁梧。世称国氏族山东之标汉也。公之后裔,杰英多多,勿失祖望。简述几例,以慰祖在天之灵。其次子,讳国鉴,明成化年任京仪官,三子,讳国铨,明岁贡,官于京,鸿胪鸣赞,正四品;邑城建有“国铨肃仪坊”,载县志;孙,铨之三子,讳国澄,邑廪生;六世孙,湘之六子讳国梅,明万历甲午举人,见仕官,任兖州府学教授,载县志;七世孙,树之子,国烘,贡生儒学正堂;十八世孙国宗舜,清道光壬午科优贡生,部选直隶广平府清河县丞,载县志。后有增生、庠生若干。
事迹
保护修缮祖茔祖茔(俗称国家林)柏树盗伐风波,公于暇日至祖茔(也称西茔)亲手植树四株。数年后,围达六尺余,远近佥曰奇观。乡绅王小田相议同买。八世坊祖曰:茔树系先祖灵之依庇,不敢轻动,极力止之。又有侍御王云石偶靓此树,锐意图之。九世二典祖毅然自奋曰:为人不能保世亢宗承继先志,腼是腆颜人世耶!竭力拦阻勿使得伐。忽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祖贼国尔敬复将一株卖于王筠,受银三两,率众来伐。二典祖如前,极尽阻止,赋回契据方休也。至明天启元年,祖棍国明纠合国三聘并男国斗又将树卖给新城王尚书,兑银八十两;时赫赫然,大学士、尚书之声势,谁敢阻挡!引二百人予伐。二典祖毫无惧色,邀族众五十四人直告县正堂。苏爷处断,立讯国斗,批云:“国族人多系官裔,茔前大树国斗何得擅卖?即是势官亦不得擅卖矣。”并照谕:各责五十。二典祖念其族情又告免。崇祯十三年,又有族中国恩齐、国承业欲私售颜神赵公子。族众集合急告县府。辛太爷责令:各杖三十。二人死于杖下,足徵恶极。同时将县谕垂禁勒碑于茔前。自此无再是非。几百年来乔木蓊蔚树楷。至民国时千余株。郁郁葱葱,树冠遮日,雾松迎风,百里传颂。壮哉,美哉!忽遇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炼铁"之风毁之一夕。惜矣!
行善施孝父母传美名公虽已达官通政司使,京有国府全家居安。但从不俱官自傲。时日关心乡间族亲及周边百姓,尤以贫穷者为著。不问姓氏,曾先后将其千亩山田给合里纳粮均种;庶称善施之美德。公之双亲年迈常有疾患,不使佣人亲自日夜守候,侍汤药于床前。族遵孝之典范。
进士通政使两坊毁之实邑城内建有盛祖进士(城治南)、通政使两坊(载明清县志),以彰其公德业迹永世云。因圮毁传谣不一。一说公有违海王之举,故聚海风摧之;一说时神宗皇帝派往山东之内监陈增因抄家不得,一气之下推到之。上两说为之讹, 今考县志澄清矣。
清康熙二十六年淄川县志二、三卷坊表类载:“旌善国之大典孝义有坊贞节有坊科弟有坊……亦有官成后封赠先世并列名坊额者非弟为观美所以激励风俗意良深远也往昔淄之坊独伙且壮丽他郡不及自万历庚子异风之变毁者十九继起莫能复旧观。”“县治南进士坊为国盛之;通政司坊为国盛之。”
谓之异风,县志载:“万历庚子夏大风摧城中坊殆尽独此坊下有卖菜佣闻风中语甚急曰不可动不可动左右俱毁此坊居中独存坊柱是日开列次日复合即墨周祭酒如砥为赋其序曰异赋者淄川庚子之风赋也风胡以异神之也奚而神乎凡风飞砂走石遇物辄仆则名之白大而已此一风也仆不仆异焉其故不可以思议测矣故曰异也高封公之风以风隙以越宿完神哉易日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公少而积善老而不倦厥无定矣元吉可勿问也今特作此赋以识其云。”兹此,乃毁之实也。犹如谱称:“俱圮於明万历庚子年之怪风也。”
乡间传说
铁头颅之传相传,一日武宗皇帝(今考明史论证)召至宫内,下棋曰:朕与爱卿乃棋逢对手,今日更兴,十有九赢。未奕先赌。公亦不示弱,认定自己能赢。双方酿成僵局。帝曰:朕若输割万里江山一片于汝自行赋税纳之。公思片刻曰:臣无江山万里而以前(钱)有大堆(大奎山之俗称)、后有万山(公出生之地名曰:万山)输之。皇帝听后愣然。凝视公怒道:朕乃一国之君,金银亦非成山,更何如万山之理!随即令内寺斩首。结果,头虽落地,尸却不倒。当时,刽手惧慌,不
敢正视。有直观者数夜不眠。后经内阁查访上疏论道:公之居地前面名曰:大堆山,其后面名曰:万山。确系屈斩。皇帝醒悟,命铸金颅一顶予葬 (据传金头未出京城已被内寺私吞)。据六六年文革期间造反派依据此传谣前往茔地挖坟,欲望得宝,果得泥头一具。此证斩之实。公被斩后,其亲属怕诛连九族,均远离家门,避难在外。唯独女儿忠义无畏,敢赴京将父之尸运回于葬。当女儿听说皇帝已铸金头之事时, 悲痛欲绝, 顿首疾呼:“金头银头都比不上俺爹那肉头!”
公之卒到底何时何因,又为何无碑碣、志铭、坟表?!至今为之谜。虽说发表时有七十二棺出殡葬于老茔。那是给皇帝镀金罢了,不可置信,有必要作一考证。
纵观明代历史(尤以英宗后期几代),考证有关材料。从公谏疏迎上皇一事时为给事。到“夺门”夺门后升官人数达万人,仅石亨一人保举四千多后天顺初年耀升右通政使(原通政使龚安全随驾出征遇难土木堡)。天顺五年(1462) 十月初七日加赠其父讳文祯中宪大夫、太卜寺少卿;加赠其生母、姚氏、继母王氏恭人(载县志)。可确认为之实也。自英宗后,大多数皇帝昏庸无能、朝纲不正、国力衰退,尤其宦官专权。到武宗时其宠信大当刘瑾为首之“八虎”(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置阁臣之上掌二十四衙之权,为非作歹。首辅刘健、次辅谢迁不忍内寺之乱章上疏致仕。朝中诸臣纷纷谏请慰留。人数之多,谏词之切,甚是锋芒。成其刘瑾打击迫害之对象。先后除刘、谢二人外,杀掉尚书韩文等五十三人;接杖死二十一人,前后达百余人。公亦未免于五十三人外。公之六子离京避难远逃,未及其父后事安当。此考尽合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