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固的个人简介
公孙固(?-前620年),子姓,名固,又称大司马固,是宋庄公的孙子,宋襄公的堂兄弟,宋国大司马。事迹
谏襄公
前638年,宋襄公进攻郑国,楚国进攻宋国以救郑国,宋襄公准备应战,公孙固劝谏说:“上天丢弃商朝的后代已经很久了,国君想使之复兴,是违背上天,不能被赦免的。”宋襄公不听。不久两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大败。
善重耳
前637年,公子重耳经过宋国,与公孙固关系很好。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晋公子流亡在外多年,已经由孩子长大成人了,喜欢做好事而不自满,像对待父亲一样事奉狐偃,像对待老师一样事奉赵衰,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贾佗。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仁慈而又足智多谋。赵衰是为晋献公担任御戎的赵夙的弟弟,富于文采而为人忠贞。贾佗是晋国的公族,见多识广而谦恭有礼。这三个人在左右辅助重耳,重耳平时对他们谦下恭敬,每逢有事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从年幼到长大成人始终如此,不稍懈怠,可以说是有礼了。在礼的方面有所建树,一定会得到善报。《商颂》说:u2018商汤急于尊贤下士,圣德天天向上升高。u2019尊贤下士,就是有礼的表现。请国君好好地考虑考虑。”宋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送给重耳八十匹马。
告急于晋
前633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包围了宋国,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晋国建三军救宋,与楚国交战于城濮,楚国失败后退兵。
翟泉之盟
前631年夏季,鲁僖公和王子虎、晋国的狐偃、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秦国的小子在翟泉结盟,重温践土之盟,同时策划进攻郑国。
身亡
前620年夏季四月,宋成公死了。这时候公子成做右师,公孙友做左师,乐豫做司马,鳞做司徒,公子荡做司城,华御事做司寇。宋昭公准备杀死公子们。乐豫谏言劝阻,宋昭公不听。宋国的穆族和襄族率领国内的人们攻打宋昭公,公孙固和公孙郑在宫里被杀死。
历史记载
蓝天碧野,旗旆飘扬。长号向天,宫乐声声。司马公孙固带着人,恭迎重耳一行。狐偃在前导引着,重耳落落大方,抱拳与公孙固相见。
南威母女下了车,肃立一旁,公孙固:“公子的眷属?”重耳:“不,在曹国救下的落难母女。”公孙固:“公子真乃仁义之人。”重耳与公孙固携手前行。
树木掩映下的宋国客馆大堂,公孙固与重耳并案南面而坐,从者东,宋臣西。公孙固举起兕觥:“公子请。”重耳亦举起兕觥:“谢宋公盛情,谢司马厚爱。”
丝竹声音声,乐工奏起了《小雅u2022鹿鸣》。公孙固放下兕觥,拍掌道:“献七牢之礼。”重耳起身施礼:“惭愧!重耳何德何能,敢劳大司马亲自前来相迎,又是牛、羊、猪,各以七为限的重礼?”
公孙固避席还礼:“臣奉君主诏命,以国君之礼款待公子,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公子见谅。”重耳:“宋公欲图霸主大业,胸襟非同一般。礼尚往来,重耳应该面谢君主。”公孙固面有难色:“这,有些不妥。”重耳面露迷惑不解神色。
灯火明亮,公孙固与重耳客馆寝舍相对而坐,倾心交谈着,狐偃等一侧相陪。重耳疑惑地:“君主送太子昭回国为君,在诸侯中立下威名。君主正当壮年,一展宏图,重耳当面答谢,合情在礼,为什么不能如愿,请司马告以详情?”
公孙固痛心地:“泓水大战,宋国丢尽了脸面。” 重耳:“大司马向来慎重,不打无把握之仗。”公孙固:“我军扎营泓水北岸,严阵以待。楚军在子玉的督率下,过河与我军较量。”重耳奇怪地:“既然有备而战,怎么能一败涂地?”
先轸:“楚军面对着列好战阵的宋军过河,这是瞧不起宋军。轻敌是最大的弱点,也是宋军出战的最佳时机。”公孙固:“先将军之论,兵家名言。”重耳:“这么说宋军没有及时击鼓进军。”
公孙固:“君主打着u2018仁义u2019大旗,不许乘楚兵渡河混乱时出击,不许在不成阵形时出击。”先轸道:“可惜!宋军两次错过进攻时机,焉能不败?”
公孙固:“君主又下达了不该发布的命令。”重耳:“什么命令?”“君主号令三军……”公孙固说着,陷入了痛苦回忆:
宋襄公挺立在中军大旗的战车中,迎风猎猎作响的中军大旗,金线所绣的斗大的“仁义”二字格外的醒目。大司马公孙固与大将军华秀老分列左右。
宋襄公的目光巡视着宋军,亢声道:“三军听令:寡人以仁义之师横行天下,不许伤害已经受了伤的将士,不许擒拿有白头发的老兵,不许在险隘关口出击。有违军令者,斩。”
赵衰叹息地:“疆场厮杀你死我活,讲不得仁义。军令愚蠢,宋国必败?”公孙固悲痛地:“岂止是败?简直是国耻。出征的三万虎贲将士无一生还,三军辎重器械损失殆尽。”
先轸“呼”地站起:“宋公不听大司马之言,不用将军之策,坐失疆场良机,不该打败的仗打败了。”魏撸骸八鸨劢允扯窆!
重耳:“魏将军不得鲁莽。”“国人也是这样讲的,回想起来不寒而栗。”公孙固打了个冷颤。
重耳沉吟道:“争霸天下,号令诸侯,只靠虚假的u2018仁义u2019是不行的。要靠战争消灭战争,求得稳定与融和。”
公孙固:“君主有了醒悟,志在报仇。”重耳:“胜败乃为兵家常事,有了前车之鉴,养精蓄锐,可以再起。”赵衰:“国家精锐已失,要恢复元气不容易。”
梆声响起,一声又一声。公孙固起身:“夜深了,公孙固告辞。”重耳抱拳:“大司马一席话,重耳受益终生。”
与泓水之战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战争起因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
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郑撤回迎战。[2]
战争过程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i ”。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请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混乱、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宋襄公又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经激战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被歼,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战后国人皆怨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未认识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战争影响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春秋左传正义·文公七年》:正义曰:经书“宋人杀其大夫”。传言“不称名,非其罪”,则此二子名氏当见于经,亦卿官也。僖二十二年传称“大司马固”,于时又有司马子鱼。上文“乐豫为司马”,下云“六卿和公室”。六卿之外,有此二子,盖是孤卿之官也。《春秋经传集解·僖公二十二年》: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
《春秋经传集解·僖公二十七年》:公孙固,宋庄公孙。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国语·晋语四》: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公孙固言于襄公曰:“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咨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树于有礼,必有艾。《商颂》曰:u2018汤降不迟,圣敬日跻。u2019降,有礼之谓也。君其图之。”襄公从之,赠以马二十乘。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史记·晋世家》: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也。
《左传·文公七年》:夏,四月,宋成公卒。于是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
《左传·文公七年》: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不听。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