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竹

时间:2024-02-21 03:02:32编辑:小简

过竹的个人简介

过竹,男,苗族,生于1964年6月。高中学历。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研究者,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策划创意、规划设计者。1982南宁市八中高中毕业,1986年5月前为待业青年、文学青年、自由撰稿人,1986年5月参加工作为广西师范学院合同工...

简介

过竹,男,苗族,生于1964年6月。高中学历。

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研究者,文化产业、生态旅游策划创意、规划设计者。

经历

1982南宁市八中高中毕业,1986年5月前为待业青年、文学青年、自由撰稿人,1986年5月参加工作为广西师范学院合同工、门卫,1986年9月-198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选送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民间文学,1987年9月-1988年6月广西师范学院合同工、校卫,1988年6月广西社会科学院破格录入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1989年破格评定研究实习员、1992年破格评定助理研究员、1994年破格评定副研究员、1995年当选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96年受聘湘潭大学苗族文化研究所副教授、2006年受聘中国民族博物馆苗族文化贵州雷山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4年参与创办《心理医生》(海南)兼任杂志社副社长、1996年创办《沿海企业与科技》(广西)任杂志社社长、1998年组建广西民族报专题部任主任。

兼任北京时代天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华南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北京万象乾元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旅游规划专家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设计院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中心副主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族建筑文化学会会长、广西桂学研究会民族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西“刘三姐”民间文艺奖评委会副主任、广西民间工艺大师评委会副主任、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副主编。

为水利部水利旅游风景区评审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工作顾问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学会会员、广西民族饮食文化学会顾问、广西民族摄影促进会顾问、广西养生文化学会顾问、广西民俗旅游促进会顾问、广西民间收藏促进会顾问、广西古玉收藏学会顾问、广西民间收藏博物馆顾问。

出版独著《苗族神话研究》、《苗族歌谣文化》、《苗族源流史》、《中国苗族文化》、《南方民族文化探幽》、《饮食》、《密传宗教养生长寿术》、《苗族民俗风情》等,合著《中国苗族民俗》、《苗族风情录》、《广西民族文学评论集》、《中国瑶族风土志》、《中国瑶族婚恋风俗》、《中国白裤瑶》、《洞天部落――人类学视野里的中国南丹白裤瑶》、《京族风俗志》、《仫佬族风俗志》、《人文精神的基石――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人文始祖及其文化》、《世界苗都――大型苗族活态博物馆策划创意与规划设计方案》、《参与式旅游开发与乡村社会发展》等30部著作。

主持策划创意、规划设计和专家指导广东天马山生态旅游区、广东大旭山生态旅游区、广东大仁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广东西江温泉度假村(二期)、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旅游项目)、江西神农宫风景名胜区、福建九阜山生态旅游区、广西南丹温泉公园、广西贺州石林地质公园、广西德保鉴河水利风景区、广西南丹地下大峡谷水利风景区、广西柳城柳江河谷水利风景区、广西象州象江水利风景区、广西防城港小峰水库水利风景区、北海市城市景观形象建设、广西岸线旅游发展战略、陕西省水利旅游总体规划等100多个项目。

主持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岭南地区苗族瑶族乡规民约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广西民俗大典》,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生态民俗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水利部水利旅游基础教材《山水文化》;参与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广西卷》。

《苗族神话研究》获第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艺“铜鼓奖”;《苗族歌谣文化》获1990―1993年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南方民族文化探幽》获1993―1996年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旅游开发与乡村社会发展》(合作)获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式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乡村社会发展》(合作)获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合作)获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民俗文化资源与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合作)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移风易俗,推动民族地区殡葬文化健康发展――以广西瑶族地区为例》,民政部2010年清明论坛优秀论文;《〈婚姻法〉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新思路――以广西瑶族苗族为例》获民政部全国婚姻家庭研讨会暨纪念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60周年大会论文三等奖。

上一篇:黄锡光

下一篇:家永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