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骥(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郭家骥,男,1955年7月5日生,汉族,云南昆明人。1970年至1979年在云南汽车厂当工人,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民族学研究至今,于1994年和1997年两次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历任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院科研处处长,现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秘书长,云南民族学会副会长等。自1983年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以来,田野调查的足迹遍及云南省大部分民族地区和贵州、四川、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国内民族地区。先后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出版个人专著两部,主编或主撰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先后获6项省部级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为云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概述
郭家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祜族、民族关系、民族经济学、生态民族学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5个领域,始终贯穿着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鲜明特点。
在拉祜族研究领域,撰写发表了6篇论文和1部知识性著作。其中,《澜沧木戛区拉祜族嗜酒习俗问题研究》,是国内最早研究少数民族酒文化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分析了酒在拉祜族社会文化中的八大功能,指出了嗜酒的危害并提出了改良措施,至今仍被不少文章和著作所引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一澜沧木戛区拉祜族与汉族的比较研究》,是国内最早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文章之一。
科研成果
在民族关系领域,主编、主撰专著1部,发表论文3篇。其中,《云南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格局、特点及影响》等著作和论文,应用 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格局、发展演变及其现实状况,作了系统分析,指出了云南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存在的隐忧并提出对策建议,受到学术界专家和省委民族工作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在民族经济学领域,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主撰专著1部。其中,以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著作及系列论文,明确指出,跨越式发展是后进民族逐步实现与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改革开放是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是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和高效配置,是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等。以云南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及表现形式为主题的系列论文,提出了云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四低四高”特征。这些研究及观点的提出,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对省委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生态民族学领域,出版专著1部,主编专著1部(待出版)发表论文7篇,其中,以《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为代表的著作和论文,明确指出:从生态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云南省情、云南堪称是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三位一体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使自然与文化在多种空间和区域内实现了相互依存、互相适应以至高度融合。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所蕴含的古老智慧,为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成为云南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参与云南省政府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总报告和文化模块总报告的撰写。他指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出现了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淡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加速流失的危机。应由政府主导唤醒全社会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意识,开展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行动。应重点选择对内能促进民族认同、对外能代表民族形象,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容进行保护;要特别关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危机和正在流失的文化,优先考虑文化积累较浅、很容易消亡的小民族文化;对于已经消亡或流失的某些重要文化,亦可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特定地区恢复重建。项目成果在评审验收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