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经太

时间:2024-02-17 14:40:04编辑:小简

韩经太的个人简介

韩经太,男,1951年3月生,原籍甘肃省定西县。

1968年插队于甘肃省酒泉地区,1972年抽调进甘肃省粮食机械厂作车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1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1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4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分配到北京语言大学,任教至今。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秘书长。

代表论著

1、 专著:   《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心灵现实的艺术透视----中国文人心态与古典诗歌艺术》,现代出版社,1991年。   《宋代诗歌史论》,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1997年。   《徜徉两端 华夏审美风尚史(宋代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清淡美论辨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论文:   《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论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论宋诗谐趣》,《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定位在自信式文化建构的基点》,《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宋词与宋世风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儒家“风骨”的清虚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传统“诗史”说的阐释意向》,《中国社会科学》, 1999年第3期。   《“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老舍》,《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文学遗产的接受与开放性自律》,《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   《诗歌史:关注方式的转换与审美心理的调整》,《文学评论》,1993年第5期。   《宋词:对峙中的整合与递传中的偏取》,《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也论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清真白石词的异同与两宋词风的递变》,《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从抒情主体的心态模式看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文学遗产》,1987年第6期。   《主体参与和学术独立??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课题》,《文学遗产》,1988年第4期。   《古代文论研究应有多维视野》,《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   《韵味与诗美》, 《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   《评明代文学批评史》, 《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宋诗与宋学》,《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   《不大通,何以得大有》,《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词体:两大声律系统的复合》,《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清淡诗心的精神状态分析》,《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诗本位与广视野的交融》,《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文学遗产》,1998年第4期。   《学术现代化的开放性特质》,《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唐宋词学的自觉与乐府传统的新变》,《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清”美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个人项目,2001??2005;   2、 北京语言大学“十五”规划项目《文化诗学研究》,项目负责人,2001??2005;   3、 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首善之区建设与留学生博雅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2007―2009;   4、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项目负责人,2008-2010;   5、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项目负责人,2009-2011;   6、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文化焦点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2009-2011;   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诗学精神的理学文化观照研究》,项目负责人,2010-2012。

研究生培养

1997年开始正式招收中外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专门史专业。2004年招收中外博士研究生,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

获奖情况

1、《宋代诗歌史论》,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2、《徜徉两端:华夏审美风尚史(宋代卷)》,2000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上一篇:管延松

下一篇:黄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