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耀组的个人简介
贺耀组(1889.5.8―1961.7.16)贺耀组湖南宁乡人。原名耀祖,号贵严。1916年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历任国民党政府参军长、徐州行营主任、国民政府参谋次长、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上将主任、兰州行辕主任兼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兼军统局局长,及重庆市市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求学经历
不久被保送入湖南陆军小学堂,毕业后考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后被送往日本留学。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时归国,后得黄兴资助,再赴日本。返国后在湘军中任职。民国十五年(1926年),接受共产党人谢觉哉劝说,受任独立第二师师长,率部北伐。在任首都卫戍司令时,为下野的蒋介石在南京复职创造了条件,因而颇得蒋信用,迭任要职。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二次北伐中,被日本诬为“支那暴将”,被蒋免去各职。后协助蒋介石招抚冯玉祥旧部作有成效。民国二十-年(1932年)四月起,历任参谋次长,代行总长职务。“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和内攘外”,卢沟桥事变后,力主联合苏联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贺耀组出任甘肃省主席之初,协助营救原红四方面军在青海、凉州一带的流散人员,对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工作予以积极合作。遭蒋介石忌恨,被调离。后任驻苏特使时,曾反复向蒋介石电呈中苏友好之利和反苏反共之害,不为蒋所采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因放行苏联支援延安的飞机,被降充重庆市市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辞职,赋闲上海。反对内战,倡导民主并掩护中共地下活动,拒绝蒋介石之委任。回湖南与程潜、唐生智等策划“自救运动”,准备迎接解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在香港与龙云等44人联合发表与蒋介石集团脱离关系的起义声明。蒋派特务威胁其生命,周恩来指示有关人负保护其赴华北解放区。到北京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会见。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1年7月于北京逝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生平
1949年8月在香港通电起义,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交通部长,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民革中央常委。
贺耀组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加入同盟会,后在湘军任职。北伐战争初期,他倒戈拥护广东政府,加入了国民党,因其办事干练,抗战爆发前已升迁为军委会办公厅主任。
1938年末,贺耀组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在两年的外交官生涯中,他亲眼目睹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又经常接触苏共高级领导人,思想受到一定影响。使命结束,贺耀组返回陪都述职,被蒋介石看中,委任为侍从室主任,权倾朝野,足见器重。谁知到1942年11月,苏联的一架军运飞机要求飞往延安,苏联驻华大使打电话找贺耀组帮忙。看在老交情上,贺耀组没有报告蒋介石,即予放行。蒋介石事后得知,大为生气,于当年底将贺耀组贬出侍从室,改调为重庆市市长。
1945年8月国共和谈,贺耀组身为陪都市长,也不时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没想到有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抽空与贺耀组晤谈,还提出邀他去八路军办事处做客。贺耀组出于地主之谊,决定设家宴招待中共代表团,预先请示蒋介石获得批准,并请孙科、吴铁城、张君劢、曾琦等社会知名人士作陪。由于有前车之鉴,他举行家宴的当天,特意不让自己的夫人倪斐君到场,以此避嫌。
原来,倪斐君从前是南京医院的护士,追求进步,热心公益及妇女事业。来渝后,她积极参加“新运会”所属妇女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深得宋庆龄赏识。通过宋庆龄的介绍,她又时常与周恩来、郭沫若、廖承志等人来往,日益左倾,受到特务注意。家宴刚结束,蒋介石又召贺耀组去责问:“你连老婆也管不住,如何当市长?”贺耀组颇感委屈,思来想去,遂于1945年12月呈请辞去市长职务,由张笃伦接替。1949年贺耀组在香港通电拥护中共,随即返大陆定居。
逝世
1927年春,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衡阳市党部书记,从事统一战线工作。“马日事变”后,调任共青团湘南特委组织部长,并潜回临武坚持地下武装斗争。不久,组建中共临武汾市特别支部,任支书记。1928年3月,被推举为临武、蓝山、嘉禾三县起义总指挥,积极组织武装配合湘南起义,但因叛徒泄密起义计划未能实现。6月2日被捕。同年8月6日,在临武东门被杀害。
贺姓起源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贺氏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 据《元和姓篡》记载,庆质的孙子叫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邵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又拒《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南北朝时,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有将军贺连,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贺氏,易州(今属河北)贺氏、开封陈留(今属河南)贺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贺氏、洛州(今河南洛阳)贺氏、济南(今属山东)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贺氏,密州(今山东诸城)贺氏等。其中,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市)贺氏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贺氏之外,宋代以后各朝代贺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胜枚举。 清代江西贺氏,因躲避官事,千里迁徙至陕西榆林府,今天已经是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