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名将)的个人简介
黄友(1080-1126),字龙友,温州平阳凤林乡梅浦(今温州市平阳县钱仓镇梅浦村)人,伯益之远裔。登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通判檀州,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抗金名将。
人物生平
黄友(1080-1126),字龙友,温州市平阳县凤林乡梅浦(今钱仓镇梅浦村)人。他从小便有献身为国的大志。15岁入太学,在太学中年纪最轻,但已崭露头角,经常与学友们纵谈国事,曾慨然表示:“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
北宋末年,宋徽宗和朝中蔡京、童贯等不顾北方辽、金的威胁,整日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黄友不免忧心如焚,毅然“投笔西游”,投奔边将刘法麾下,刘法对他的才能非常赏识。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27岁的黄友登进士第,先后担任永嘉、瑞安主簿和金华县令。他为官清正,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被提升为檀州(今河北密云)通判。檀州靠近边界,他和家人谈及自己的志愿时,曾说:“万一边书告警,马革裹尸,乃吾素志。”并反复叮嘱:自己脚板上有黑痣一颗,如果有一天为国捐躯,你们去战场上收尸时,只要辨认我脚板上的那颗黑痣就是。
金灭辽后,于宣和七年(1125年)大举南侵。原辽降将郭药师叛宋降金,充任金军向导。檀州知州徐杰弃城逃跑。黄友于危急关头,亲率戍卒,迎战金军。他躬冒矢石,奋身冲杀,唇齿受伤破裂。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但仍督率余众,撤退到中山(今河北定县),协助防守城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传位钦宗。钦宗召见黄友,询及他的志向及唇齿破裂经过,大为赞赏,当即任命他为直徽猷阁、河北制置使参谋官。当时太原被金兵围困已久,钦宗派黄友随种师中前往解围。师中收复寿阳,黄友则分兵三千,攻打榆次,夺回一万多斛粮食。
宋军本拟休整几日,待别路友军前来会合后,再行进军太原。但因朝廷督战严急,黄友只得按种师中之命,提前出兵。大军挺进10里许,黄友发现地形不利,立即将情况报告师中,要求火速移军,但不被师中采纳。次日拂晓,金将和尼集中精锐步骑,四面夹攻,矢石如雨,黄友挥军苦战,毫不退让,但右军先溃,种师中又在东熊岭陷入敌围。宋军失去支援,孤军奋战,死伤惨重。黄友率军死战,企图挽回败局,不幸中箭倒地,力尽被俘。
金兵将他送到金将和尼大营。和尼见他如此英勇,便采取威逼利诱的办法,劝他投降。黄友严词拒绝,还手指和尼,骂不绝口。和尼恼羞成怒,下令金兵用蜡油涂满他的全身,再把他倒挂在大树上,当场活活用火烧死。黄友遇害时年仅47岁。
消息传到汴京,满朝震动,钦宗也为之感伤不已,御笔亲书“忠节传家”4字,并颁发诏书,赠给中大夫之职,表彰黄友精忠为国“执节不挠”,因此“特优赠典,用慰忠魂”。后来御书被制成匾额,长期悬挂于梅浦黄友之家。
黄友不仅精通韬略、英勇善战,而且文武兼济。他所作的诗,雄浑豪壮,如其为人。后人编为《黄徽猷诗集》传世。苍南县龙港镇江夏黄氏友谊会集资建造了“黄友纪念馆”,纪念他的功绩。
宋史文载
黄友,字龙友,温州平阳人。少不羁,十五入太学,语同辈曰:"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因投笔西游。边帅刘法一见奇之,延致门下。会西鄙军哄,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其后幕府奏功,没永年之实,恤典不及。其子以友诗进,徽宗览之恻然,遂加赠谥。友亦免省试,登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有政声。
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婺寇复作,守留友摄兵曹,为殄灭计。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曰:"汝等何速死耶?"贼首李德壮之,亟麾退,一境贴然,婺人图像祀之。
通判檀州。会金人败盟,郭药师以常胜军叛,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躬冒矢石,破裂唇齿。钦宗即位,制置使詹度奏友久服武事,筹略过人。丞相何{卤木}从而荐之,召对,问友唇齿破裂状,为之称叹,赍予甚渥。
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明日,大军进榆次十里而止,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论不合,友仰天叹曰:"事去矣!"迨晓,兵果四合,矢石如雨,敌益以铁骑,士卒奔溃。敌执友谓曰:"降则赦汝。"友厉声曰:"男儿死耳!"遂遇害。帝书"忠节传家"四字旌其闾,官其后八人。
友体貌英伟,胆雄万夫,谋画机密,出人意表。尝语子弟曰:"天下承平日久,武事玩弛,万一边书告警,马革裹尸,乃吾素志。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其忠诚许国根于天性如此。
现存诗作
咏风宋代:黄友
不假玄冥力,乘空散寂寥。声雄秦塞鼓,势撼浙江潮。
落日衔山嘴,浮云亚陇腰。鹏程如借便,九万看扶摇。
哀高永年战没宋代:黄友
粉身碎骨事无难,o为君恩重泰山。风淡月明都护府,功名千古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