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淳的个人简介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邕善书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邯郸淳,善篆书,有名。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 、 《春秋》 、 《论语》 、《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人物简介
邯郸淳(约132―221)【一作邯郸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M、杨修为曹植的“四友”。”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的“苍、雅、虫、篆,许民字指”,方圆遐迩许多人都知其名。魏文帝时,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邯郸淳还为教曹娥写过一篇碑文,陈留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留名后世并非因其政绩不夸,也不是因为他的文章特好,而在于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级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人物经历
邯郸淳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县)人。汉末文学家、书法家,邺下文人之一。
邯郸淳青年时期就具有超人的才华。其书法艺术精湛有力,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曹操久闻其名因而召见之。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争宠,两人都想招揽邯郸淳做自己的僚属。应操命他去见曹植,两人促膝纵谈至暮,相互表达了敬慕之情。曹丕即位后,邯郸淳官封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为报知遇作《投壶赋》,洋洋千余言,曹丕认为写得很好,赏赐帛千匹以嘉奖, 邯郸淳有文集二卷、 《艺经》一卷,今仅存《投壶赋》、 《孝女曹娥碑》等文。邯郸淳文字成就除散文外,还撰有《笑林》三卷。《笑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笑话方面的专书。内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如《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故事写出了执竿人的蠢态,更讽刺那个自以为年纪大,阅历广,而自以为聪明的老者。寥寥几笔,引人哑然失笑。总的说《笑林》幽默生动,讽刺辛辣,所以流传甚广。原书到宋代散失,今有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辑本。
人物故事
邯郸淳是三国时代魏国书法家,字子淑,颖川昆阳(今叶县)人。《书小史》称其“志行清洁,才学通敏,书则八体悉工,学尤善古文大篆。”邯郸淳青年时代离家出走,游学长安、洛阳,拜大书法家扶风、曹喜为师,刻苦磨炼,终于名震书坛。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邯郸淳从长安避乱荆州,为刘表门下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颇知书法,早闻邯郸淳大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
赤壁战后,邯郸淳随曹操来到邺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争与邯郸淳结交。曹丕请父亲让邯郸淳作自己的文字侍从。曹植也求邯郸淳甚急。此时曹操正偏爱曹植,命邯郸淳往见曹植;曹植大喜过望,热情隆重地接待了邯郸淳。建安二十五年(公安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取得继承权,代汉而立,开创魏王朝,最终把邯郸淳拉到自己身边任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作《投壶赋》千余言,上奏曹丕。曹丕很欣赏,赐帛千匹。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年)邯郸淳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刻儒家经典《正始三体石经》,立于洛阳太学故汉碑之西。其书法焕然,成为传世珍品。
邯郸淳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小史》称:淳篆书师曹喜,略究其妙。蔡邕善篆,然精密间理,不如淳也。
史料记载
《三国志》裴注引《魏略》曰: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学有才章,又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初平时,从三辅客荆州。荆州内附,太祖素闻其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时五官将博延英儒,亦宿闻淳名,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会临钪惨嗲蟠荆媲泊疽柚病V渤醯么旧跸玻尤胱幌扔胩浮J碧焓钊龋惨蚝舫4尤∷栽杵捣邸K炜仆放奶唬栉遄刀停杌鹘#匈接判∷凳а云酱驹唬骸昂ι稳缧埃俊膘妒悄烁锣侨荩氪酒浪祷煸旎耍肺锴鹬猓缓舐埕嘶室岳聪褪ッ剂沂坑帕又睿嗡坦沤裎恼赂弛臣暗惫僬乱怂群螅致塾梦湫斜蟹啤D嗣祝浦私恢粒唬抻胴摺<澳海竟椋云渌局仓模街疤烊恕薄6谑笔雷游戳L娑碛幸庥谥玻韭懦浦膊摹S墒俏骞俳牟辉谩<盎瞥醭酰源疚┦扛轮小4咀魍逗城р叛宰嘀牡垡晕ぃ筒ァ
留世作品及其影响
唯一存在诗作
他不但才思敏捷,文不加点,根据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和梁袁昂的《书评》 ,他还擅长书法,诸体皆能。他还是一个诗人,曹植曾延揽之,有集二卷,已佚,有四言诗一首流传至今:
《赠吴处玄诗》
我受上命,来随临S刖哟Γ从凇
见召本朝,驾言趣期。群子重离,首命于时。
饯我路隅,赠我嘉辞。既受德音,敢不答之。
余惟薄德,既局且鄙。见养贤侯,於今四祀。
既庇西伯,永誓没齿。今也被命,义在不俟。
瞻恋我侯,又慕君子。行道迟迟,体逝情止。
岂无好爵,惧不我与。圣主受命,千载一遇。
攀龙附凤,必在初举。行矣去矣,别易会难。
自强不息,人谁获安。愿子大夫,勉篑成山。
天休方至,万福尔臻。
作品
笑话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出现的,在我国的古代载籍中,有许多幽默、可笑、滑稽的事情,譬如我们一直当作寓言的的《守株待兔》 、 《拔苗助长》 、 《刻舟求剑》等等,其实完全可以划入笑话的范畴。但是它们只是零星地散布在浩瀚的书林中,其余的大概就基本上在口头流传,没有人加以归并整理。
大约到汉末魏初的时候,我国才有了第一部笑话的结集,那就是《笑林》。它的作者邯郸淳,史书上没有专门的传记,但是从《后汉书·曹娥传》 、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以及后世关于书法的材料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不少有关他的事情。邯郸淳,字子淑,一名竺,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说他:“弱冠有异才,元嘉元年(一五一),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碑,淳者尚之弟子,于席间作碑文,操笔而成,无所点定,遂知名。黄初初(约二二一)为魏博士、给事中。”
我们按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他二十岁来计算,那么他当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到曹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的时候,他就已经九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时候,能活九十岁的人,真应该是凤毛麟角。这不但需要一个好的体魄,大约也需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头态。那么,当我们知道他曾撰有《笑林》三卷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笑林》,三卷,《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世》子部小说家类均著录。宋初编纂《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的时候,曾采录部分文字,大约当时尚存。后来给佚失了。鲁迅先生曾从各书中把它辑集为一卷,共二十九则,收入《古小说钩沉》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专门论及,说:“遗文存二十余事,举非违,显纰缪,实《世说》之一体,亦后来诽谐文字之权舆也。”这部书的出现,对我国后来笑话书的编纂影响很大。 现存二十九则笑话,基本上都挺经典,如《胶柱鼓瑟》 、 《一叶障目》等等就都出自这里,有的笑话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让我摘录一部分,与朋友们共享: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乃知向人之愚。
楚人居贫,读《淮南》 ,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要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取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曰:“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复相敬。已生一男而归,母丁氏,年老,进见女婿。女婿既归而遣妇。妇临去请罪,夫曰:“曩见夫人,年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妇老后,必复如此,是以遣,实无他故。”
平原人有善汉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囗(疑为“卧”)。”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
甲与乙争斗,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
书法造诣
工书,诸体皆能,尤善篆籀。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邕善书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魏略》言其“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可惜其墨迹早已不传。
他博学多才,精通训诂,所编《笑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被后世尊称为笑林祖师。该书以嘲讽愚庸的笑话故事见长,其中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原书三卷,被宋代人增添至10卷,今已亡佚,仅存29则。
相关内容
邯郸淳和曹氏父子话说三国时期,烽烟四起,战乱频繁。各路诸侯,尽使解数,招兵买马,拉拢名人贤士,以图一统天下。
北方曹操,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渐露王者之气。但深谋远虑的曹操知道,要想立足天下,坐稳江山,必须召集天下英才,举贤任能,共谋天下大计。于是曹操一方面利用兵多将广的军队优势,加紧了对刘表袁绍等各盘踞实力的武力进攻,一方面暗中派人网罗各地精英,不惜代价,纳之门下。
这一日,曹操大兵进击荆州,刘表的之子刘琮一看大势已去,遂举州投降。曹操于是整顿兵马,安抚百姓,同时派人打听荆州名士。忽有人报书法名家邯郸淳即在此地。曹操此前已久闻邯郸淳的大名,只是无缘一见,今日一听,大喜,即刻让人去请。
邯郸淳是何许人也,曹操怎么对他如此感兴趣?诸位莫急,容我慢表。邯郸淳祖籍邯郸,颍川郡(今河南陈留)人,是三国时期博学多才的名士。有诗为证:
曹娥碑文传佳话,
虫篆隶书知八分。
投壶一赋足千古,
随手一辑立笑林。
这首诗简单概括了邯郸淳的才华。邯郸淳青年时代即有远大抱负,不到二十就离家出走,到长安、洛阳等地求学。拜当时的大书法家扶风、曹喜为师,苦练书法,名震书坛。他不仅善写虫篆即古文大篆,而且八分和隶书写的也相当好。何谓八分?八分是秦汉的一种字体,据说是上古(今河北怀来,一说河北易县)人王次仲创造。关于这个尚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次仲看到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费事,且用处不广,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为隶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他改造有功,请他做官,他却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这当然是笑谈,但八分是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大概不会有人怀疑。
由此也不难看出,邯郸淳确实对秦汉时期的各种书体颇为精通。不仅如此,他还擅长文字学,精通“许氏字指”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最早的文字训诂书《尔雅》,还编辑了历史上最早的笑话书《邯郸氏笑林》,这本书对研究笑话以及小说的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么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曹操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何况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诗文俱佳,而且精通书法。所以对邯郸淳这样一位书法名士,他自然钦佩有加。
另外,还有一个“绝妙好辞”的典故,让他对邯郸淳记忆犹新。
这事还得从邯郸淳年轻时说起。那时邯郸淳大概刚满二十岁,师从当时任会稽上虞令的的度尚。汉元嘉元年,为颂扬为父献身的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度尚决定为曹娥立碑。先让属吏魏朗为之操笔,结果魏朗久而未出,度尚很着急,按说魏朗号称“八俊之一”,文才应该算很厉害的了,可居然连个碑文也写不出?这样说来这么大的一个上虞,难道就挑不出一个这样的才子吗?度尚寻思了半天,眼前忽然一亮,他的弟子跟他时间不短了,其书法已炉火纯青,不知文章如何。不如让他写写试试,也算对他的一次考验。想到这里,度尚立刻命人叫来邯郸淳,并让他当众作碑文。邯郸淳也就是年轻呀,也没考虑那么多。只见他慢慢拿起笔,眉头少皱,在头脑中少许构思后,挥动如椽大笔,刷刷刷刷,一挥而就。
众人观之,嗟叹不已。文章写的太好了,真可谓妙笔生花呀!碑以载孝,孝以文扬。曹娥碑一时引来众多的观看者。当然各人来的目的不同:有人是来凭吊曹娥的,有人是为了一睹年轻才子文采飞扬的文章的,还有人是观摩碑刻研究书法的。
这一天当时的大书法家蔡邕也来观看,看到碑文后,蔡邕心中赞叹不已,可嘴里什么也没说。这时主管之人来求墨宝,蔡邕微微一笑,挥笔题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并嘱咐刻在碑阴。旁边的人一看,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意思呀?也不好意思追问,于是遂成一谜。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和杨修也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所刻八字,曹操也是大惑不解。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秘密,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词”。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曹操一听拍案叫绝。一方面感叹蔡邕隐语之妙,一方面又自叹不如杨修思维敏捷,同时也因为这件事让他对邯郸淳印象颇深。想想吧,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即有如此才华,文章能让大书法家蔡邕称作“绝妙好词”的,恐怕为数不多,更可况曹操也非等闲之辈呀,他可是建安时代的文学领袖呀,自然看得出蔡邕所赞绝非虚辞。
所以因了这些原因,曹操内心非常渴盼能和邯郸淳面见倾谈一番。这时邯郸淳正在荆州。以前也常闻曹操大名,现在见曹操亲自派人来请,心中自是感恩不尽,于是便立刻来见。曹操对书法也颇为精通,所以二人一见倾心,曹操对邯郸淳甚为敬异,而邯郸淳也很佩服曹操的博学多才。于是邯郸淳遂成为曹操的门客。
赤壁战后,曹操撤军北还,回到邺城,并果断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稳定内部。此时他颁布了一道《求贤令》,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此时邯郸淳也随曹来到邺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一听说博学多才的邯郸淳来了,争相把他拉到自己门下。曹丕甚至直接向父亲提出要邯郸淳来当他的文学侍从。但曹操此时更偏爱风流倜傥的曹植,于是他便让邯郸淳立刻去见曹植。曹植一听大喜过望,以高规格的礼节接待了邯郸淳。
但邯郸淳被邀进屋入座后,他却并不与之叙谈。只是回身喊来侍从问道:“水准备好了吗?”侍从应声说业已备好。曹植也不多说,自去内室沐浴,结束后又仔细梳妆打扮起来。然后向邯郸淳表演起当时比较盛行的杂技,一时花球乱舞,剑花飞扬,看得邯郸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曹植玩的什么把戏。以前他早听说这位曹公子任性不羁,现在看来果不其然。正在邯郸淳大惑不解之际,曹植又换了新把戏,高声诵起俳优小说来,这是一种颇为搞笑的俗文学,直到朗诵了数千言后,曹植才顿然停下问:“先生以为如何?”也不待邯郸淳回答,他已入室内更衣整容,重新入座与邯郸淳攀谈起来。忽述鸿蒙之始,万物如何开端,忽评三皇五帝名臣贤士优劣,忽谈古今文章好坏得失为官之道,忽论排兵布阵之法。真可谓天地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直听得一向自诩博学的邯郸淳也佩服的五体投地。曹植一向自负,如今见自己所谈,邯郸淳也多能相知,内心也是暗暗惊异。
谈到兴起,曹植立刻命人摆酒宴客。两个人杯来筷往,真个喝的天昏地暗,看那席上,其他陪客已七倒八歪了,而曹植还在高叫:“拿酒来!”邯郸淳更是惊异万分。看看天色已暗,邯郸淳不敢久留,抱拳告辞。曹植一向喜欢爽快,也不相劝。邯郸淳于是乘坐曹植特备的车辆回府。
自此,邯郸淳对他人谈及曹植之才,常称之是“天人”降世。当时太子未定,邯郸淳这么一说,曹植更被曹操和众人看。而曹丕听到后很不高兴,心中暗道:“邯郸淳呀,邯郸淳,我一定要让你看看,到底谁是真正的u2018天人u2019!”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为什么?就因为曹植的文章写得太棒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曹植可以“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所以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据记载,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的就被立为太子了。但曹丕显然在政治策略上更胜曹植一筹。曹丕虽然文章比不上曹植,但他自有他的办法 。
据说,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什么也没说,只是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这很让曹操感动,曹操也不由掉下泪来。是呀,男人有泪不轻弹,谁会怀疑曹丕这一动情的举动是用心叵测呢?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也改变了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采取种种计谋,逐渐取得曹操的信任。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丕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为“天人”,只不过这个“天人”,不是天仙般的才子,而是代天言事的天子。
称帝的第二年,曹丕就急不可耐的把邯郸淳抢了过来。理由可以冠冕堂皇的对曹植说呀:“老弟,如今国家正在用人之际,邯郸淳这样才华出众的人才,应该得到更好的重用!”他曹植能说什么,还不乖乖把人交出来。于是邯郸淳被曹丕拉到自己身边,担任博士给事中。
邯郸淳也不是不识时务者,他也许早就应该看出,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这也不是他立场不够坚定,谁愿意像墙上的草一样随风摇摆呢,可在那样的时代谁都可能身不由己。再说人家曹丕也确实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呀,人家也确实对他“唯才是举”呀。所以,邯郸淳纵有一千个理由,也难以拒绝曹丕的召唤。怎么回报曹丕呢?还是发挥自己的专长吧。不久一篇洋洋千言的《投壶赋》送到曹丕手中。
什么是投壶? 这实际上是一种竞赛性游戏。据史书记载,投壶之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因圆滑且极富弹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弹出。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投壶开始时,司射(酒司令)确定壶之位置,然后演示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但这种游戏又不单纯是游戏,它据说还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在《礼记》中就慎重地写着《投壶》专章。
据说当时魏文帝曹丕很喜欢投壶,于是曹丕便投其所好,写了这篇大手笔《投壶赋》献给曹丕,其中有几句描绘得相当出色:“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曹丕也非庸俗之辈,他也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奠基人之一呀,其文虽不及父亲和老弟曹植,但对于欣赏文章他还是很在行的。曹丕一看颇为欣赏,果然是才子呀,不仅描写生动,而且文才飞扬。大喜。当场赏赐邯郸淳帛千批,一时引起朝野震动,并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从此之后,邯郸淳便兢兢业业为曹丕效起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