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涛(教授)

时间:2024-02-10 21:36:10编辑:小简

孙立涛(教授)的个人简介

孙立涛,男,1976年10月出生,山东海阳人,2005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于德国美因茨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物理化学所做Research Fellow,2009至2010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访问教授。2008年3月加入东南大学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12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人物经历

1999年及2002年于沈阳工业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5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于德国美因茨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物理化学所做Research Fellow。

2009至2010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访问教授。

2008年3月加入东南大学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孙立涛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入选首届江苏省“青年双创英才”。

2017年12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团队名单公布,孙立涛教授指导的“东大纳皮米研究团队”成功入选,这也是东南大学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孙立涛教授现任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科研)并主持学院行政工作,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南大学-FEI纳皮米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先进碳材料应用联合研发中心主任,江苏省真空协会秘书长,《电子器件》杂志总编辑,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常务理事。

孙立涛教授还担任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南京分会主席,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欧盟10亿欧元“石墨烯旗舰项目”国际评审专家等。

研究方向

新型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动态结构表征。

纳米单体结构的力、热、电特性的原位测试。

原子尺度高精度纳米集成制造与纳米操纵。

电子显微镜内纳米实验室的构建与方法研究。

新型纳米器件与相关技术研究。

主要贡献

近年来,孙立涛教授共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被SCI论文他引近33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350次。其主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发表于Science, 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D Materials,Nano Energy, MRS Bulletin, Small, Carbon, Nanoscale,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IEEE-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等国际知名期刊。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30项,国际专利2项,先后被邀请在国际、国内会议做报告30余次。

孙立涛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在透射电镜里原位搭建纳米实验室的构想,发展了多种基于原位电子显微学的创新性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原子尺度揭示了纳米材料的各种特殊性能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2013年5月,孙立涛教授团队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课题组合作在二维材料原位电子辐照加工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 4, 216-219)上;该项研究借助具有皮米分辨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亚纳米加工技术,获得了已所发现最小的硫化钼一维结构(宽度为0.35 nm的纳米带),同时在原子尺度上动态观察了材料在电子束辐照作用下的结构演变全过程。结合理论计算,确定了该一维纳米带结构为Mo5S4晶体,带隙为0.77 eV,杨氏模量300GPa,是一种具有优异力、电特性的新型纳米半导体材料,对纳米器件的原位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孙立涛教授团队及合作者,改进了一种原位电子显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10纳米以下金属银晶体颗粒在室温下的类液态形变行为,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 Materials》(2014, 13, 1007-1012)上;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同时,这项工作对如何维持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中的互连线和电极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超小尺寸的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7年4月,孙立涛教授团队的关于电驱动的阳离子交换方法用于制备单一异质纳米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8, 14899)上;研究人员通过控制迁入离子源的接触位置,可以对复杂结构中的纳米单体进行选择性制备与修饰,且可以精确的控制阳离子交换的反应过程,制备出不同程度的异质结构纳米晶。该研究工作不仅证明了电驱动的阳离子交换方法是一种可控制备异质结构纳米单体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理解阳离子交换过程中异质结构形成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可视的、直接的证据,让纳米尺度下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制备更清晰、更精准、更可控。

2019年8月,孙立涛教授团队在原位光电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probing the limit of quantum dot photovoltaic devices”为题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研究人员自主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原位光电-电子显微学技术,基于此构建了世界上最小尺度的量子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结构,在光场作用下可同时实现材料结构的原子尺度表征和器件中皮安精度光电流的原位测量。通过原位调控光电子可能发生复合的界面大小,大大改善了电池的转化效率,揭示了界面工程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量子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高转换效率的内在机制,促进高转化效率太阳能电池及相关光电器件的研究与优化设计。

孙立涛教授正从事新型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包括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973研究课题等。

荣誉记录

孙立涛教授还曾获2009年度“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333工程”突出贡献奖、石墨烯标准化杰出贡献奖等,指导学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江苏省一等奖,他本人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上一篇:石炽君

下一篇:阮航宇